美文网首页
墨言|一碗牛肉面却害了一个孩子,也惊醒了所有父母……

墨言|一碗牛肉面却害了一个孩子,也惊醒了所有父母……

作者: 墨博士 | 来源:发表于2017-08-16 09:38 被阅读0次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01

    一个奶奶经常带着放学的孙子到学校旁边的一家牛肉面店吃面,他们经常点两碗面。

    每次吃面之前,奶奶总是将自己碗里的牛肉夹到孩子碗里,然后笑呵呵地看着囫囵吞枣的孙子大口大口地吃。

    这家面店没有服务员,面条一般是老板煮好后,客人自己来端的。

    这一天,奶奶来端面的时候,干脆拿起筷子,将自己碗里的所有牛肉都夹到另外一个碗里,然后才端着两碗面到孙子面前。

    店主看到这情形猛摇头,但没吭声。

    奶奶微笑着让孙子吃,但孙子盯着奶奶的碗,皱了皱眉毛说:“奶奶,你今天怎么没将牛肉给我?”

    奶奶说自己的牛肉已经在端来前全部夹给他了,但孙子不相信,在那里大叫:"你骗人!你肯定将牛肉偷偷藏起来了!”

    一边叫嚷一边用筷子往奶奶碗里掏,竟然将全部面条都掏在了桌子上!

    奶奶露出无奈的表情,一边说你真不听话,一边用筷子将桌面上的面夹回自己碗里。

    “那肯定是被你偷吃了!你怎么能这样?我不吃了,不吃了……”

    周围的食客都匪夷所思地看着这个小霸王。

    奶奶叹了一口气,“不吃会饿肚子的,那我再买一碗吧!”

    正要开口,店老板冷冷地说:“不好意思,我的面不卖给你们了!”

    奶奶无奈地坐回去,“我的牛肉已经给你了,我真的没偷吃!”

    这时生气的孩子愤怒得连脖子上的青筋都露了出来,一伸手,竟将桌面上两碗面都打掉,气呼呼地走了,奶奶灰溜溜地跟在后面。

    周围的人投去谴责的目光,这孩子也太霸道了,这个奶奶怎么能这样溺爱孙子?

    没多久,孩子带来了一个男人,看样子,应该是孩子的爸爸,后面跟着的奶奶在抹泪。

    这个男人一进门径直找到了店主,说:“给我三碗面!”然后气呼呼地坐下。

    店主没吭声,给他们做了三碗面。

    三碗面一放下,男人将其中两碗面的牛肉全部夹到了孩子面前。

    然后又说:“老板,过来!”

    当店主走近后,男人敲着桌子说:“我给钱买的面,我喜欢怎么吃就怎么吃,我喜欢给我儿子吃就给我儿子吃,你看,我全部夹给了我儿子。现在我们还不想吃你的面了!“

    说完,往碗里吐痰、吐口水!然后甩下100元,牵着孩子的手走了。

    店主生气得掉泪,说当初拒绝卖第三碗面给婆孙,是希望能让孩子意识到错误,还想让老人知道那样溺爱孩子是不对的,没想到给自己招来侮辱,这个社会好人难做!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

    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02

    加拿大临床心理学家麦琪·玛蔓指出,欧美国家家长的过度放纵,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近乎极端的叛逆行为,这些孩子被定义为“儿童溺爱综合征”患者。

    许多父母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也知道“慈母多败儿”,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不知道自己是否正在溺爱孩子。

    溺爱分为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在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的复制品。

    而在放纵型溺爱中, 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挥,就像上面那个故事里的小男孩,就是放纵型溺爱。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

    并且,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三个常见的恶果。

    1、依赖

    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

    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们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 见。

    2、自卑

    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3、任性

    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

    “我要,我立即要”,成了他们的习惯。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恋的,他们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以后的自我探索中打破这一天然的自恋。

    这个探索过程主要从2岁开始,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

    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

    长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到真正的挫折,心里有了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定式,就再难从中走出来。

    幸运的是,有一些孩子在他们离开父母后,在幼儿园或是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环境来适应自己。

    有些则没有这么幸运,一路都顺风顺水,自我无限膨胀,但当走到真正的社会中时,以自我为中心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自恋的心理定式。

    这时,他再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面临的就只是灭顶之灾。

    ​03

    就如以下这两个案例:

    一对中年夫妇,年过30才结婚。

    中年得子,欢喜无比,将孩子当作心肝宝贝,事事依着他。

    孩子特别淘气、任性、贪吃贪玩。

    读小学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不够花,就开始东偷西摸,打架斗殴。

    读初中时,竟发展到了蒙面盗窃行凶。

    父母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他终将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代价。

    小波生活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中。

    祖母特别大方,只要成绩好,要什么给什么,用多少钱都可以。

    父亲以自己经商的经验开导儿子,没有知识在外做事,是要吃亏的。

    母亲对小波说,只要好好读书,什么都不要你干,我就是累死也心甘情愿。

    家长的愿望是美好的,可方法却让人不敢苟同,对孩子一味顺从,不惜重金投资学习,不顾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发展。

    结果使小波产生了特殊的优越感,在家如小皇帝一般,口袋中装满零用钱,学会了吸烟、赌博、打架。

    学习没心思,考试不及格,留级还没人收。

    后来,他干脆不进校门,和一帮哥儿门玩乐,最后成了小偷,一家人的希望成了泡影。

    古人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爱之,其实仇之。”

    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注解。

    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

    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

    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认为:

    对孩子的溺爱和对宠物的爱有一致性,可以说是一种父性或母性的本能。

    它不需要努力,不需要经过意志抉择,并且对心灵的成长毫无帮助,所以不能算是真爱。

    虽然溺爱也能帮助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但要养育健康而心智成熟的子女,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派克描述说,这些“更多的东西”就是: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

    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

    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

    而溺爱不管看起来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也是懒惰的、缺乏思考、陈旧、僵化的,而且是一成不变的。

    最懒惰的就是放纵型的溺爱,因为这样做的父母居然放弃了思考,而让没有控制能力的孩子去发号施令。

    孩子从懵懂无知变身霸王并非一日之功,当孩子习惯了索取,他们就忘记了感恩,总在希望别人去给予,却忘了自己应该付出什么。

    爱孩子,就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感恩,更学会如何去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墨言|一碗牛肉面却害了一个孩子,也惊醒了所有父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gb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