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钱文”,大家都不会对它感到陌生。它是钱币上的文字,拥有一段古老且辉煌的历史。“钱文”在中国的货币历史上,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钱文”,我们可以直接判定一种古币的属性。因为如果单纯从货币的外形和材质来观察,我们是很难区别出他们是哪朝哪代的。正因为钱文如此重要,所以它一般由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亲自来书写。而且钱文的书法绝大多数是精品,它的艺术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中国的货币在历史上曾发生五次重大的演变,钱文是在第二次变革中兴起的。
第二次变革“秦半两”的出现,规范了铜币的形状,钱文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一次变革,铜币取代了贝币。铜币出现后,它的形状非常多样化,显得杂乱无章。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秦始皇统一了货币。这种货币外面呈圆形,中间是一方孔,取“天圆地方”之说,上面铸刻了表示重量的半两二字,俗称“秦半两”。“秦半两”上面有文字,这就是中国最早的“钱文”,它由秦国著名的丞相李斯所书写。李斯拥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书法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采用小篆来刻画钱币上的文字。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古老的汉字字形非常优美。每一个文字都高挺醒目,朴拙雄劲,让人不禁联想到秦始皇当年横扫六国的恢弘气势。
到了汉文帝时期,货币出现了第三次变革,中央铸币取代了地方铸币。由于当地的富商随意造币,甚至有的富商比天子还要富有。为了防止货币陷入一片混乱的境地,改变这个不利局面,汉文帝把郡国铸币权收回了。此后钱币铸造统一由中央政府来执行,五铢钱也应运而生,并且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五铢钱的钱文严谨而规矩,五铢二字,修长秀丽,风格较为一致。
文帝之后,出现了另一位以“政制复古”著称的汉朝皇帝,他就是王莽,一位极其狂热的造币爱好者。王莽在位的十五年间,就十分主观和草率地进行了四次币制的重大变动。把国民经济置身事外,丝毫不顾及人民的经济状况,直接产生了“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的严重后果。就是这样一位皇帝,虽然在政绩上没有任何值得称道之处,但他却获得了古币收藏者们冠予的“天下第一造币能手”的称谓。
王莽造币质量好,造型美观,材质优良,钱文考究。“货泉”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钱币,文字为风格独特的“悬针篆”。“悬针垂露”为书法术语,指竖画的两种形体。下端出峰如针之悬的叫“悬针”,不出锋,其圆如滴露之垂的称“垂露”。“货泉”采用“悬针篆”,是篆书的一种,字体线条纤细秀美,刚柔相济,端锋如针。王莽的书写篆刻体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因为这种细小的篆字用毛笔书写是相当困难的,况且还是刻在铸钱的模子上。王莽创造的钱币多为精品,备受藏币者青睐,现存的钱币多为“货泉”,其他的大部分都已经流失。
唐朝时期,皇帝李渊废除了古币标注重量这一制度,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在这之后,“钱文”上面不在标重量,而以通宝、元宝相称。它的制作非常精良,出自大书法家欧阳询之手。文字既有楷书之美,又有隶书之美,是二者的结合体。它端正凝重,具有大家风范,从唐朝货币就能看出该王朝的强盛。“钱文”上还出现过“咸丰通宝”、“重宝”这种文字,它出自清代书画家戴熙手笔,骨体端庄,清隽开阔。此外一些少数民族政权,例如:辽、西夏、金等也不乏钱文书法上乘之品,例如:“泰和通宝”“正隆元宝”等均堪与宋朝的精品媲美。元代的蒙古族八思巴文钱,如:“至元通宝”则展现出了民族文字的书法艺术。
宋代是钱文的巅峰时期,这里有两个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宋代的皇帝非常喜欢变更年号,并且几乎每变更一次年号,就出现一种新钱。令人惊叹的是,宋朝的十六个皇帝总共改了五十五次年号,而且加起来多达四十八种年号钱,几乎占了历代年号钱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宋代皇帝一般都喜爱书法,而且太宗、徽宗、高宗等都是书法造诣精深者,因此宋代的钱文书法十分考究。“崇宁通宝”“大观通宝”是徽宗赵佶亲自书写的瘦金体钱文,这种字体笔道细瘦、峭硬而洒脱,十分独特。这两种钱文堪称中国古币中书法最为精美的作品,在钱文中独占鳌头。
宋代还流行“对钱”,它是一种完全一样的钱,唯一的区别是字体不同。“对钱”用两种或三种不同的字体来书写,而且宋代的钱币几乎每一种都有不同字体的版别。例如:“元丰通宝”有篆体、行体、草体三种;“三禧通宝”有一品,文兼四体,“天”为篆书,“禧”为楷书,“通”为行书,“宝”为隶书,是钱币中的绝品。
清朝是钱文的落寞时期,这一期间由于白银广泛流通,纸币大量使用。这直接导致了圆形方孔钱逐渐衰落,与此同时钱币的书法艺术也不再为人所看重。等到咸丰年间,钱币书法虽略有起色,如大钱“咸丰元宝”系书法名家戴熙所书,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等到清朝末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货币交换日益发达。传统的铸币技术也被终止,圆形方孔钱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中国钱文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中国的货币史、文字史。通过钱文,我愈发觉得中国古老汉字,有一种独特的形态美。虽然钱文最后在清朝落寞,但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是值得我们考究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