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新手学演讲必看
四十,何来激情?

四十,何来激情?

作者: 博远_2163 | 来源:发表于2018-03-26 13:54 被阅读0次
    所有听众都期待被讲者的激情所感染。事实很残酷,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没有激情的——可每个人都需要,至少觉得需要它。

    几乎所有关于演讲的书籍都建议说,“一定要有激情”,要“用激情感染听众”,诸如此类。可是,声音再激烈一点,动作再夸张一点,就“显得”有激情了吗?

    Ted Talk上有一段Benjamin Zander的演讲,看过之后就会知道什么叫真正的激情。

    事实上,激情是装不出来的。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激情其实是被动的,是被其他东西所驱动的,正如高潮一样,不可能自动获得。

    Zander的激情来自于他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更来自于他有强烈的激发他人的愿望。他有很多“一定要讲给别人才行、不讲就很没有存在感”的话,他有“让身边的人眼睛闪亮”的愿望⋯⋯更为重要的是,他有能力让人们眼睛闪亮。不仅仅是因为他表情生动、声音富有感染力、动作夸张——这些其实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最为关键的是,他毫无余地地相信自己所作所为、所想所讲——再一次,这不只是他有激情的原因,更是他长期思考实践带来的结果,而这结果,最终使得他激情四射,光芒万丈。

    可能的顺序大概是这样的:

    找一件事情做;

    把它做好;

    在做它的过程中思索它的意义;

    因为能够赋予它超凡的意义,所以就有热情将它做好到极致;

    把任何事情做好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就会有强烈的欲望去分享;

    这种貌似天然形成的分享愿望,会使一个人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而被感染的人群会反过来使分享的人充满所谓的激情⋯⋯

    最终,这种分享的过程,无论是对于讲者,还是对于听者,都往往真的“…better than sex.”

    另外,Zander在这段分享中举的一个例子特别好:八岁的孩子弹琴是什么样子,九岁的、十岁的、很多人都放弃之后接着再练一年的都分别是什么样子⋯⋯在分别演示之后,他再讲解其中的机理:刚开始是每个节拍都发力,而后时每两拍发力,再后是每四拍发力,最终是“一切都连起来”(令人联想到心理学家Mihály Csíkszentmihályi所打造的概念“Flow”)⋯⋯刚开始的时候当然每个环节都需要集中精力才能把握,熟练一点之后就可以“一次把握多个环节”,最终,一切都融入到自己的“骨子”之中,于是,自然达到另外一个境界。可这过程就是耗费时间的,没有耐心,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四十,何来激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hr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