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开始学习教练技术,经常要回答这些问题:“教练技术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它能给我什么?”
刚开始我总觉得回答不好:
“教练技术是一项通过具有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有效问题,激发被教练者发掘自身潜能,探求更多的可能性,令被教练者更快捷、更容易地达到目标的技术”。
或者换个说法:
“教练技术是一项通过改善被教练者心智模式来发挥其潜能和提升效率的管理技术”。
且不说这个定义里面有很多书面化的术语,不容易理解,单单是因为这一句话挺长的,我就记不住。
随着不断练习和感悟,这几天我为自己重新定义了“教练技术”:
我认为:教练技术是一项“无中生有”的技术。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
设计大师原研哉说:“这个世界上,我们用的东西只有两样,一个是棍子,一个是碗。”真正的设计不是做出碗这个物件,而是把碗中间的“无”体现出来。
通常的管理咨询、顾问或者培训,会强调“空杯心态”,因为这些形式都是为客户或听众提供知识、方法或建议,是在往杯子里装东西,给的是一份实在,给的是“有”。
教练技术不给方法和建议,不往杯子里装东西,而是通过提问来开辟思考空间。它作用于杯壁,增高杯沿,或者换一个更大的杯子,给的是杯子中的空间和可能性,产生的是那份“无”。
我的教练导师吴咏怡说:“跟着我学习,不是用空杯心态,而是要换一个大缸!”潜藏的含义是,我尊重你现有的成功经验,让我们通过创造更多空间和可能性,使你发现更多选项,至于选择留下哪些、丢弃哪些,你将为自己做出最好的选择。这种方式更加顺应人性,相比于被要求“空杯”,突破了自我限制,也更容易被接受。
苏格拉底的一生都在追问。他通过提出伟大的问题,从而激发思考,通过提问来教育学生。教练也是通过一系列提问,帮助被教练者看到盲点,看到改变的可能性,能够从内部激发被教练者的潜能,促进行动,得到更好的结果。
在被问到如何为通用电气众多业务做决策时,杰克韦尔奇说:“我不为这些事情做决策......我的工作是提问,我所做的一切是提出问题,激发想法,并把这些想法传递开来。”
北大领导力教授刘澜说:如果领导者只能选一个能力,那一定是提问。
为什么提问能产生这样的作用呢?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就好像在你的认知世界里打开一扇门,开辟了一个空间,里面存在着很多的可能性。教练并不是帮助你拥有什么实在的东西,只是帮助你拥有了这个空间以及完成它的可能性,这个空间等待着你用自己的智慧去填充。
这种创造性的活动,其成功有赖于教练创造的“无”和被教练者创造的“有”来共同实现。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很想试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