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大哥在看着你”,这是奥威尔小说《1984》里经常出现的一句话。
提到老大哥,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俄罗斯。
俄罗斯不仅有文学,歌舞,伏特加,还有电影。
《危楼愚夫》是俄罗斯新锐导演尤里.贝科夫的力作,获得第67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四项大奖,豆瓣评分8.4,远超过《利维坦》。
2.
电影主人公是一名管道维修工,他的名字叫迪马。他和妻儿,还有父母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公寓内,日子过得也是紧巴巴。
有一天,迪马接到投诉说某个住满底层群众的筒子楼水管崩裂,现场考察时他发现这个筒子楼有一大裂缝,根据他的专业判断,这个大楼很可能将在24小时内倒塌。
筒子楼里住的都是俄罗斯底层民众,他们有家暴的,吸毒的,卖淫的,共200多户,820人。
迪马将如何选择,是选择营救,还是视若无睹?迪马自学建筑学,他确信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迪马不顾妻子的反对,他决定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他行走在破败的道路上,积雪还没有融化,到处都充满着腐坏的气息。
镜头逐渐拉长,迪马的脚步稳健有力,没有任何迟疑,BGM随后响起,在摇滚乐强烈的节奏和鼓点背景下,迪马无所畏惧,他像一个猛士,带着勇气,带着良知,也带着几分希望。
迪马目的是见市长,他希望市长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并官方疏散这幢大楼里的居民。
而这一选择,终究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3.
俄罗斯人自黑起来,那是非常高明的。
官员正在举行市长生日派对,此时灯红酒绿,在伏特加的助兴下,气氛异常热烈。迪马的到来,打破了这里的欢乐。市政府官员紧急开会公关,市长想做最后的挽救。
可是,在利益面前,谁来背锅,因为之前的维修基金已经被贪污殆尽了。
接下来就是官员之间的互相争吵,谁都不希望承担这个罪责。原本看似有希望的紧急救援,最后不得不演变成政治斗争。
最后市长和幕僚下令杀人灭口,栽赃嫁祸。
房管局费多托夫和消防部长,以及迪马被带到了生僻的桥下等待处决。
意想不到的是房管局费多托夫最后为他求情,他死里逃生,代价就是离开这个城市,从此不再提起这件事。
连奔带跑,迪马回到了自己的家中,收拾行李,带妻儿逃命。
当他们的车子经过那幢危楼时,他控制不住自己,他决定留下来,去挽救这820人。
妻子不理解他,甚至打了他一巴掌。
迪马愤慨的对妻子玛莎说:
你难道不明白,我们在一起像猪一样生活,也会像猪一样死去,就是因为我们彼此谁都不是!
玛莎很无奈,只有开车继续逃命,而迪马却独自一人连夜赶回家中,父母也不能理解迪马的愚蠢,原本正义善良的父亲也在自责“没有教会他如何生活”。
到底如何才是生活,是选择麻木,还是选择清醒。
显然,迪马选择了后者,他不顾一切危险,撇下家庭,也要去疏散筒子楼里的居民。
4.
影片从104分开始,迪马疯狂的冲进危楼里,他挨家挨户砸门,叫醒还在早睡的人们。
镜头随着迪马的跑动不断交错着,一个原生态的众生相展示在观众面前。破烂不堪的筒子楼里,有酗酒家暴的人渣,也有吸毒的瘾君子。
迪马跑到楼顶,他留下了一滴眼泪。此时,他是那么无助,隔着屏幕都能体会到他气喘吁吁的呼吸声,以及满头大汗的焦虑感。
但是故事这还没完。
疏散的群众并没有感谢他,人们聚集在楼下,看着大楼仍旧无事,大家反而纷纷指责并殴打迪马。
一阵拳打脚踢,民众全部返回筒子楼,只留下主角迪马一个人蜷曲着身体,孤零零的躺在冰冷的水泥地上。
俯视的镜头,逐渐拉远。迪马仍旧躺在那里,没有任何人过来帮助,直到画面全黑。
大楼未塌?大楼已塌?
片尾再次响起前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的《спакойная ночь 》(晚安),这个结尾简直让人拍手叫绝。
5.
危楼是一个政治隐喻,危楼象征着俄罗斯体制,社会,民众,人性。
危楼将塌,谁能扶正?如果说市政厅腐败可以理解,那么民众的麻木真的让人感到无奈。
群体性犯罪,往往是从个体的无知,麻木和堕落开始。电影中民众都习惯了这种麻木,这造就了这样的生存环境,也就是他们生活在危楼里,连房屋维修金都被无情的瓜分。
假如,民众都能像迪马的父亲一样,正直,从不行贿,也不偷盗的话,或许结局会暖很多,一句话,这个世界烂透了。
假如我是这幢大楼里的居民,我会怎么做?我想我也会埋怨敲门的人,甚至会责骂像迪马一样的人。
圣经说“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真是如此。
奥威尔在《1984》中提到:
对每个人来说, 天空都是同样的天空。 天空下的人们几乎全部一样, 在所有地方,包括全世界, 有着上亿跟这里一样的人们, 他们对彼此的存在一无所知, 被仇恨和谎言之牆所隔, 但仍然几乎完全一样。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大厦将倾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思考我们该怎么做,而不是蒙着耳朵,闭上双眼,甚至去责骂那些清醒的勇士。
否则,就是像猪一样的活着,也会像猪一样的死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