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儿子问我,表现好的小朋友每次只能得到一个小粘贴,而淘气的小朋友,虽然平时没有得到,但为什么有一天表现好了,就得了好多个。我告诉他,因为小朋友超越了自己,所以老师给予了他更多的鼓励。
细细想来,突然觉得儿子问了个哲学问题。是啊,你的偶尔为之是我一直的状态,为什么你就可以得到多的奖励,我的一路领先却不及你的一次助跑?其实阶梯的错综,决定了起点不同,个体的差异,注定了标准的浮动。
某年高考作文题目这让我想起了一则漫画,从100分到98分,得到了一巴掌;从55分到61分得到了一个吻。如果要结果,98分肯定胜61分,巴掌属实冤枉,吻也略感心虚;但如果以个体为参照,鼓励进步者也没有什么不妥,批评退步者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尺子本身不会拉长缩短,只是我们在衡量时角度的错位,让人觉得理所当然又匪夷所思。
职场上,大家习惯了甲任劳任怨忙碌工作的样子,可有一天他玩了一把游戏,就有人会说:你瞧,这能兵勇将不过是个偷懒汉!而对于平日打退堂鼓的乙,某天在出彩项目上露个身影,就很可能给人留姣姣者的印象。在同一个考核体系之下,凭什么干活的就得马不停蹄,凭什么休闲的就能一蹴而就?评判中别用衡量庸者贡献的尺子,去衡量能者忙碌的空隙。
生活里,你每天都把车子停在一个路边,突然有一天警察叔叔赠送了你一张小粘贴,或者变成了收费停车位,你便气急败坏:老子天天停这,凭什么今天就不行了?而另一个地方每次都高额停车费,可有一天降了收费标准,你便欣喜起来:太好了!停车便宜了,真划算。其实更多的时候我们感知的依据并不是客观标准,而是自己本身的习惯。
性别角色中,女人生娃教子天经地义,工作赚钱是你追求独立,洗衣做饭又是伦理惯例;而男人辅导带娃就会引来称赞,打拼养家就提奔波不易,打扫家务就标为楷模代表。观念的桎梏让认知有了偏颇,所谓的公平只不过心照不宣的调和。
凭什么你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就要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
标准看你怎样衡量,角度看你如何定位,评判看你视角方向,感知看你参照习惯,观念看你束缚程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