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万物共同生活在自然当中,也会受到自然界的四季变化的影响。中医认为: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天地交媾而生万物,人作为天地阴阳的产物,必然要受到四季变化的影响。所以,顺应四时是人们养生防病的根本法则。
关于四季养生,医学圣典《黄帝内经》更是做了明确的说明:
“春三月,此谓发陈。”发陈,就是阳气萌动推陈出新的意思。此时万物向荣,天地间逐渐有了生气,人们应该比冬天的时候晚睡早起。早上起床后可散步晨练,以使身心备享春天的气息。春季要特别注意保持情绪开朗,如果不注意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导致肝气郁结,则容易致病。
“夏三月,此谓蕃秀。”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这时人们最好晚睡早起,以应天地旺盛之阳气,但也不要太晚。中午应适当休息。夏季出汗较多,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液不 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否则,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
“秋三月,此谓容平。”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宜早睡早起,以使意志安宁清净,以免秋天萧杀之气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冬三月,此谓闭藏”。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已成枯枝,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见阳光。人此时也应顺天地闭藏之势,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动。在精神上,则应安静自若。
养生就是养气血,气血是生命的动力,内脏都要靠气来推动,血来滋养,气正常,推动血运行。如果气虚血液就会运行迟缓,就容易发生血脉不通。身体病灶就会通过气色、气质、面部表情、精神面貌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疾病。
中医作为中国国粹文化,时代久远,传承至今。有十大国粹文化,列举如下:书法、武术、中医、京剧、汉服、茶道、瓷器、围棋、剪纸、刺绣。中医作为十大国粹之一最伟大的中医理论就是:上医治未病,庸医治已病。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吃出来的病,人体五脏六腑分阴阳和五行学说,对应五行文化的显著特征,利用五谷化合食疗互补的论证和临床试验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即中医描述的“望、闻、问、切”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作者:郑红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