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17——18世纪,英国初等教育掌握在国教会手中,且办学质量底下;中等教育以私立学校为主的现象后,19世纪的英国教育志在逐步推行国家掌握教育。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19世纪上半叶,教会及慈善团体掌控初中等教育的情况依然为主流,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学校数量和入学人数严重不足。
终于,19世纪下半叶,在经历了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参与国家管理的宪章运动后,英国开始重视工人阶级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1851年,宪章运动代表大会通过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决议,此后英国设立国家掌管的初等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局,并在1899年成立由国会直接领导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管理初等及中等教育,国家获得管理教育的权力。
国家掌管教育,获利最大的是工人阶级子女,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出资,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性义务教育,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并在1900年基本普及初等教育。
在普及了初等教育,提升了初等教育质量之后,中等教育出现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类是专为贵族与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学习经典学科,为升学准备;
第二类专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学习实用学科,培养专门人才;
第三类为中下层平民子弟设立,培养普通职业人才。
由此看来,普及初等教育是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且基本上满足了平民就业的需要,更高阶段的中等教育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提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17——18世纪,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一直是贵族及上层阶级子女的专属学校,且教学内容以古典学科为主,近代科学渗透缓慢。
进入19世纪,中产阶级对于接受大学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好,促进了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的发生。
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的成立标志新大学运动的开始,其与传统大学最大的不同在于重视自然科学的教育,不再实施宗教教育。
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城市学院纷纷成立,高等教育从此面相中产阶级子弟开放。
新大学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内容和学校规模,适应了资产阶级追求自然科学及高等教育的需求。
大学推广运动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强化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得社会中下层和女子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教育家为斯宾塞。
他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主张教育应该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以适应社会和生产需要。
他根据五项人类的主要活动,对应实施五种课程,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教育兼顾个人和社会的双重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