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孤独与永恒》笔记5
一个人的独角戏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视角转回来,转回到眼前的落月,转回到自己。
“摇情”。什么叫作摇情呢?月亮落下去,然后月光和月光里的情一起,洒满江边的树。
月光里应该有那个在楼上的女孩子的情。“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里有她的期待。当她抬起头看月亮的时候,她希望自己可以化作月光,可以照着他走过的路。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说: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从月下言闺情,从扁舟子意想出。‘可怜’是客子意中可怜也。‘离人’,客子谓其妇也。‘应’是遥度之词。”
诗人写到这个女孩子在楼上的种种情况,其实都是用另外一个人的视角——扁舟子的视角在写的。这些其实是扁舟子的想象。
所以这里的情,其实是一个有情的人,想象另外一个人的有情。
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一对恋人呢?
一个人写作的动机,往往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来自于自身。
张若虚写的是别人,但其实他写的是自己。
他把自己的生命经验写进了看似与自己无关的情境里。
唐汝询(《唐诗解》)说:
这首诗是诗人自己“望月而思家也”,“又睹孤云之飞而想今夕,有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己与家室是也。”
这个扁舟子身上有着诗人自己的影子。
这首诗其实是一个嵌套结构,一个现实的情境嵌套着一个虚拟的情境。在虚拟的情境里,诗人写了一对恋人彼此思念,写了一个扁舟子的想象和惆怅。在现实情境里,是诗人在江边望月。而“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一句,很好地把虚拟情境和现实情境缝合在了一起。
“斜月沉沉藏海雾”是回应一开始的“海上明月共潮生”,现在月亮落下去了。“碣石潇湘无限路”,诗人感叹这对恋人相隔很远,一个在南边,一个在北边,中间的距离好像永远也无法跨越。
“无限”,写的是一种心理上的感觉。一旦踏上了归途,距离就会一点一点缩短,就不是“无限”了。可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可是“何处是归程”,可是“明年谁此凭阑干”,可是“无端更渡桑干水”……所以只能是“无限”。
“无限”两个字,也是诗人自己的感受。
在这首诗里,扁舟子的形象和诗人自己是重合在一起的。其实他们本来就是一个人。
所以,“落月摇情满江树”,是那个想要化身月光的女孩子的情,是扁舟子想象对方想要化身月光的情,但说到底,是张若虚自己的情,是他的思念和落寞。
“不知乘月几人归”,意思是,不知道有多少今晚看见月亮的游子可以赶回家去呢?这里有对那些乘月而归的人的羡慕,但其实也是一声叹息。天底下还有许多和自己一样回不去的人。
当然了,“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里的情,不只是思念,不只是自己在旅途中漂泊而且无法回家的哀伤,还有他前面面对一轮圆月而产生的孤独,那种属于人类的大孤独。
这首诗最后就停在淡淡的伤感这里了。
欢迎阅读+点赞,我是平原雪,爱阅读,爱写作,爱分享,以我之笔,书写生活与梦想。
如果你愿意坚持在简书深耕写作,可以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开通简书会员。
平原雪邀请您免费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简信我,领取旗下会员福利,进简书写作社群,参加各种有奖写文活动(自由选择)!
我旗下会员点此链接续费,可以简信我领取续费奖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