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观看了电影《周恩来回延安》,感触良多,观影过程中我就像影片中的总理一样,一直饱含着泪水。影片记载了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回延安的一天,主要讲述了总理与延安人民的相处,总理自身对延安的革命记忆,通过一些具体的场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总理对延安、对延安人民的不舍,以及延安人民对总理的热爱之情。
尽管早已对周总理鞠躬尽瘁、为国奉献的精神和事迹非常熟悉,我还是又一次被总理的敬业、伟大深深地感动了。1973年我国正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国家生产、经济方面都受到了重挫,百姓的生活也是非常艰苦。而就在这一年周总理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身体非常虚弱,经常会尿血。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怀着对延安人民的惦记之情,总理托着病躯陪同外宾前往延安。影片让我非常真实地感受到总理的人格魅力以及伟人的伟大之处。
他热爱延安。飞机刚到延安时,总理就已急迫地等在机舱门口,正所谓“近乡情更怯”,延安对总理来讲,是革命的故乡、家园,他曾经与这里的人民并肩作战,他在这里热血激昂,他与延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爱延安。同时,延安人民也是非常热爱周总理,听到总理要来延安,人们从延安各县蜂拥而来,城里宾馆不够住了,很多人夜里就守在露天的一些广场里,等待迎接周总理。
他关爱百姓。影片中有一幕总理与老乡吃饭的场景,看到20多年没见面的老乡,总理竟能悉数叫出他们的名字。要知道总理是日理万机的人,要记住一些几十年没见没联系的百姓的名字,并非易事。这不仅仅是需要超凡的记忆力,更是需要一颗慧心,只有真正感怀他们,关心他们,经常惦念他们,才能在几十年后依然能清晰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看到老乡们在饭桌上狼吞虎咽的吃相,总理看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苦,心里很不是滋味,既有心疼,又有内疚:心疼的是,这些年纪那么大的老者连饭都吃不饱;内疚的是,新中国解放那么多年了,却还没有让百姓的生活彻底好起来。
他心怀感恩。影片中总理曾多次提到延安的小米饭真香,他是想起了当年革命途中,饥饿难耐时,曹大婶给他做的小米饭,更是想起了延安人民对革命的支持,像曹大婶不仅出粮,还让他的儿子小曹跟随总理从军,最后小曹在一次敌袭中为保卫总理而牺牲了。这一幕幕的景象都刻在总理的心里。总理到延安后专程去探望了小曹的母亲,并多次提出想去探望当年救过他的几位烈士,无奈这些烈士的墓地尚未找到,在得知无法探望烈士时,总理朝着远方向烈士深深地鞠了三次躬。延安人民对他的恩情,对新中国的恩情,他一直没忘。
他胸怀天下。影片中总理特意召集了延安当地省地委的领导干部,了解延安的真实现状,了解延安的发展障碍,要求延安干部想方设法帮助延安人民脱困。当地干部与总理击掌约定“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番”。影片末尾总理在临上飞机的时候,又再三嘱咐延安干部要做好百姓脱困工作。
影片最后,飞机起飞要离开延安,总理却下令让飞机在延安上空再回旋一次。这一切都能看出总理对延安山河、延安人民的深深眷念与不舍。而当延安人民看到总理的飞机在延安上空盘旋,一个个难掩激动之情。作为观众的我,被这党和人民鱼水情深的一幕深深感动。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他们志存高远,不计个人得失,关心国家与人民的存亡与发展。初中时候学到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课文,当时还不是很理解,如今我明白了,在这个社会上确实会有这样一种人,从来都不关注自身的利害关系,而是把国家、人民放在首位。影片中总理穿的袜子是缝缝补补的,他的衬衫领口穿坏了,也舍不得换。反观现在的人,有多少人把大把精力花在自身的打扮上,把大量金钱花在各种物质享受上。希望本片能让更多的人们沐浴到伟人的光辉,感受到总理非凡的人格魅力,向总理学习,让总理的精神激励我们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更加积极进取,关注我们应该关注的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世上有总理这样的人,是世人之幸;世上无总理这样的人,世人则需要反思、需要努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