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吃火锅。儿子问,印度人平时吃饭用手抓,那他们吃火锅也会手抓吗?
我本能的笑了,表扬他能由此及彼的联想到不同民族的饮食方式;放到生活里仔细想,绝大多数人不也是这种先入为主的“格式化”的“过滤式”思维吗?
当年西学传到中国的时候把“物理学”被翻译成了“格致”或者“格致学”。大概是因为我们通过“格物”能达到某种知识——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通行的解释是:所谓“格物”,就是对各种各样纷纭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让它们各归其位,形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性知识。就像书架上有好多的格子,把很多书整理好放在不同的格子里,这是“格物”。“格物”然后就能“致知”。
现实生活里,很多人因工作或所处的环境自然形成一套让自身不受伤害的防护系统;这套防护系统形成一套框架:允许喜欢的观点、喜欢听的话入内,并且还按照自己“格式”的观点给一些人和事进行规整框定,并赋予很崇高的理由和意义。这个过程,我们经常称之为“先入为主”。这个熟悉吗?
被“格式化”的“先入为主”想法把自己不熟悉、不习惯的,让自己感受不安全的陌生内容“过滤”在外边,保障自己遨游在“防护系统”之内舒适的池塘里。又有谁不是这样呢?
忽然从“格式化”说到了“舒适区”。其实格式化本身就是舒适区的一部分,那突破“格式化”的禁锢,不也是走出“舒适区”的重要行动吗?
别让自己的思维总受老规矩“禁锢”,突破一下,没准就会让你平静的“舒适区”溅起来一些浪花。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给妹妹兰香写信“不妨把字体写大,不妨出出格嘛。”生活中俯仰皆学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