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高考开榜。
早晨六点多,小姑子在家人微信群发出了外甥女的高考成绩——理科394分。群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有预先祝贺的,有提心吊胆的,有冷静预判的,也有故做深沉不说话的。
其实大家都比较担心,虽然当时分数线还没出来,但根据前两年分数线,一本应该 没希望,只盼望着能上二本线。
外甥女去年高考没上本科线,今年复读的心理压力特别大,加上不爱吃学校食堂的饭菜,身体很瘦弱,满脸长了小痘痘,肤色也不好,不太愿意与人交流 。这让全家人都很担心,一心希望今年能考走,哪怕是二本也好 。
上午十点多,分数线出来,基本没出预料,比二本线高出近五十分,孩子也尽力了,大家对这个结果都表示满意,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我俩个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也高考,一文一理,文科生今年是复读,理科生今年是应届。
复读的文科大朋友今年高出一本线5分,应届的理科大朋友今年高出一本线160分。
人们常说,痛苦来自比较之中;人们也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追溯应届理科大朋友的学习经历:从小自尊好强,“三好学生”的标签伴随她的成长,她带着某县“中考状元”的光环被跨市选拔到自治区级重点高中。
必须要说的是,其母放下效益颇好的电脑公司,跟随女儿跨市专职陪读三年。
在追诉复读文科大朋友的成长过程:家境优沃,小学阶段以聪明好学闻名于校。临近中考迷上手游,成绩严重下滑,与家人闹翻曾两度出走,终因胆小而返回家中。高中时也曾试图努力,但没能成功调整逆反和浮躁,第一次高考失利,纠结再三选择复读,今年终于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朋友的妈妈做保险业务,曾因业绩突出被公司几次奖励出国旅游,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
之所以拿这俩位朋友做对比,是因为俩位考生的妈妈曾是十分要好的同班同学,而我是他们关系的见证者。
站在高考的角度,我以局外人的身份独自悄悄比较分析这俩位高考大朋友的学习与成长环境,好象是吃饱了撑的,有些无聊。
可是,我有自己的观点: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真正愚笨和绝顶天才都很少。在孩子小时候,最好不要强调天资聪颖的重要性,否则极易给幼小的心灵种下盲目乐观自信的种子,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慢慢形成浮躁的性格,既不服输又不吃苦的飘浮状态会害人害己。
家境优沃肯定是好事情,但不能在孩子跟前经常提及,这会让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多一些无所谓,少一些斗志,前者如,对父母的付出,对辛苦,甚至对时间;后者如,反正有父母,反正有靠山,反正衣食无忧,反正所需尽有。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孩子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价值的需求,可身为家长,一定要学会权衡,一定要学会取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是家长最大的成就,是升官发财都无法比拟的幸福感。
当然,教育孩子并非一定要牺牲自我,只是说多一些陪伴,彼此成就。
祝福孩子们都有一个好前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