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泰伯第八》第十七章的心得

读《泰伯第八》第十七章的心得

作者: 睡仙阁 | 来源:发表于2021-03-25 16:51 被阅读0次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又生怕丢掉了。”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状态?又为什么要如此状态呢?我们先回顾一下,儒家所谓的学习是指什么?诚如王阳明所言:“读书学做圣贤。”所以,学习就是效学圣贤,改过迁善,也就是学习做人之道。那么真正这样学习会否有已及之念呢?自然不会,越学越觉自己和圣贤之差距,处处不及。正如《论语·子罕篇》中,颜渊跟孔子学习时发出的感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越学越觉不及,越学越觉不懂的更多。即使如孔子已达到圣贤的境界了,还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说:“我有知道吗?不知道啊!有百姓问我,我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他问题的前后两头去盘问才了解啊。”所以,学无止境,一有“及”的念头,当下即不在学的状态,已经得到了还学什么呢?所以,学习要时刻警惕“得少为足”的想法。

    也许有人会说:总是感觉不及,那不是一点点学习的成就感都没有?会不会容易产生放弃学习的想法呢?这种说法符合一些人的学习现状,但这种说法却包含了一个很值得反省悖论。我为什么来学习圣贤之道?因为我没有达到圣贤,不及圣贤。正是因为我不及圣贤,所以才来学习啊!学习,就是学习我不及圣贤的东西,今天我却因为学习时不及圣贤就放弃学习,难道我到了圣贤境地才能学习吗?其实,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害怕学习的辛苦和困难,所以找借口,放弃学习。当然,不是说不能总结已经学有所得的部分,而是说真正学习当下的状态。这就如同我们远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时,有的人会说:“走了这么久还没到,我不走了。”那时,就要提醒他:“你已经走了这么远了,退回去多可惜啊。你想想当初,你是多么想到达目的地。”然后,我们就继续远行。远行的动力,就是我们还没有到达我们向往的目的地。远行当下,我们清楚我们还不及,如果认为我们已经到达了,自然不再远行了。所以学习的当下,内心的感觉一定是不及。如此才会学习,如此状态才是学习的状态。

    学习不但处处感觉“不及”,还时时“犹恐失之”。因为学圣贤、改过迁善,绝非一日之功。稍一放松,自己过去与圣贤之道相反的习气就又显露了。所以曾国藩常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种犹恐失之的状态,也如前面曾子所言:“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如同怀藏宝玉,走在小偷出没的地方,必然时时小心防备,时不时就摸一下宝玉,生怕稍一疏忽,被小偷趁机偷走宝玉。在学习时,内心时刻警惕,防止一个不小心,所学的圣贤之道就从心上失去了,旧有的恶习又萌发了。也正因为如此,曾子特别在“吾日三省吾身”时,特别反省“传不习乎?”老师教授的圣贤之道,有没有时时修习呢?如此正是因为“犹恐失之”啊!

    《泰伯篇》通篇讲圣贤至德要道,此道必须不断学习方可有得。此则谈学习之道的学习状态,正与前面一则那三种不能学习的人形成强烈对比。正反两方面,值得我们每个学人对照、反省。

    读了导师的解读之后我的心得是

    1:为什么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应对变化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习。

    2学什么:学圣贤文化通过圣贤文化提升自己的心灵品质,成圣成贤。

    3信乃功德之母,相信相信的力量,安住当下,种下善的种子,一定会止于至善

    4学习方法:学以智用,坚持播种,静待花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泰伯第八》第十七章的心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kr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