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中国古代广泛流传的一本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该书糅合了中国古代儒、佛、道家的思想学说,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讲了作者袁了凡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验,现身说法,以论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受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可避免的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但在科学技术、生产力空前发展的今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剥去其唯心主义的外衣,书中的思想仍然对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意义。
在第一部分“立命之学”中,袁了凡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童年弃文从医,后偶遇异人,算命他今后能通达仕途,于是重燃读书考取功名的想法,之后袁了凡的人生境遇与所测算的命运毫厘不差,由此他更加坚信命由天定,终日消极懈怠。后来机缘巧合,他拜访了云谷禅师,领悟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学,乃至宿命论的错误,从此开始积累功德,自求福报,而且颇有灵验。
书中关于命运的描述,可以这样理解,若以大多数人的努力情况为标准,一个人出生时所处的社会阶层决定了他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一点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获得证实。
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课题的结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可分为“十大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者阶层”。
从划分结果来看,第一、二、三、四类处于社会上层,代表为高级知识分子、资产过亿的私营企业主、省部级领导干部等;第五、六类处于社会中层,代表为中低层领导干部、中等规模的企业主、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等;第七、八、九、十构成了社会的中低层,代表为普通的农民、工人等。
处于较上阶层的人所占有的组织资源、经济条件、文化水平大于较下阶层的人,在同样的努力程度下,较上阶层的人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也大于较下阶层的人。文中所作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可以理解为,人出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人生的轨迹,只有自身勇于拼搏,不断努力才能超越客观现实对其的限制。
第二部分“改过之法”,主要论述在行善积德之前,需端正自己的心念,将自身缺点一一改正。改过之法第一要有羞耻心,第二要有敬畏心,即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第三要生发勇敢之心。
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即克服客观环境对自己的限制来取得成功,需要改正身上的缺点。客观的说,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缺点,这些缺点对人的影响有大有小,成功的人往往能够改正许多对自己具有较大影响的缺点,克服对自己具有一定影响的缺点。书中所说的羞耻心、勇敢之心就是要人们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克服情绪、偏见的影响,直面自己的短板弱项,勇敢的改正。
第三部分“积善之方”,列举大量事例,予以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并对于何谓真善、至善作了充分的说明,并将善行分门别类,一一展开论述,基本统摄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
书中所说的积累善行,求得福报,其中的事例出现了鬼神等事物,含有唯心的成分,但核心其实是要求人们在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中要让自己的主观行为符合客观环境,即做人做事要遵守既定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例如,书中所说的“功成而弗居”,要求人们不要贪图功利,以免杀身之祸,并列举了一些例子。在利益分析的角度出发,贪图功利往往会侵害别人的利益,这种利益不只包括金钱和权力,还有名望、威信等等,侵害别人的利益达到让对方无法忍受时,必将遭致报复。
第四部分谦徳之效,举“天道”为例,以说明“人道”,劝导世人要谦虚谨慎,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并进一步强调,“抬头三尺,决有神明”。
书中列举了《易经》的“天道亏盈而益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内容有相近之处,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盈亏”即事物的发展要经过两次否定的过程,即“否定之否定”。而“物极必反”,即量变引起质变。站在人的角度来看,骄傲自满一方面会让人无法正确认识事物,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另一方面会损伤他人的自尊心,招致妒忌,这两点都是对自己有损害的。
总的来看,书中的内容包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者受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书中涉及鬼神的一些事例在今天看来,其实只是为了加强观点的说服力而加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