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知道",但是真正理解和出”成果“却并不容易,这个过程会比想象的复杂。
一般会有以下几个阶段:
1.知识。
各种各样的知识在人类构建的各种信息库里记录。
这些知识是显性的,更多的存在于头脑中,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并不知道在实践中会遇到什么新的情况。
2.见识。
个体通过书本或者沟通等媒介,知道或者记忆了这些知识。
表现是“听说过”,还不能真正掌握。
3.智慧。
当知识被个体掌握并进行通过练习或实践体验“默会知识”后,个体会掌握"知识背后用语言无法清晰描述的部分"。
“默会知识是自足的,而明确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默会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默会知识就是植根于默会知识”(Polanyi,1969)如果说人类的知识是一棵大树,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暴露在外的部分(叶、茎、干)就是明确而外显的知识,而隐身于土壤中的庞大根系则是默会知识。因此,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思议的,正如一棵没有根的大树是无法生存的一样。由此,作为追求理解的学习和教学的研究者,我们是否可以顺流而下:离开了学习者对知识的默会,一种完全说教式的知识传递也是不可思议的。
这样的知识经过亲自实践就成为了“智慧”。
4.能力。
娴熟的掌握,稳定的表现和发挥,具备智慧的人在实际场景中可以转为能力,可以把一件事情做成的能力。
5.成果。
在真正的能力的支撑下,取得成果就是水到渠成和自然发生的一部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