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期开始读村上春树。十几岁的时候最爱《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二十几岁的时候最爱《寻羊冒险记》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刚迈过30岁门槛的时候,读《1Q84》哭到不能自已。
似乎人生的每一个转折点,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能遇到村上春树的书。更奇妙的是,在他的书里,总是能找到和自己契合的部分,看着他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是在看自己的投影。一直很好奇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能那么清楚、准确地理解我的内心?在这本杂文集里收录的《何谓自己(或炸牡蛎的美味吃法)》中,村上春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在给读者的回信中说到:“我不认识你,当然不了解你的所想所思。如果你觉得心事得到了理解,是因为你把我的故事有效摄入了内心世界。”
村上春树一定是日本文学界另类又低调的存在,对他的了解只能从他已经出版的一些随笔集和杂文集中窥得一二。在他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一书中,就阐述了自己作为小说家的一些观点。但我更喜欢他在这篇《何谓自己》中的阐述。
“何谓小说家?当别人问我,我大概都这么回答:“小说家,就是以多作观察、少下结论为生的人’。”为什么小说家要多作观察,因为没有大量的准确观察,就不能有精准的描写;为什么要少下结论,因为作出最终结论的永远是读者,而非作者。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读他的作品时,总觉得是在被理解着的原因吧。
在这篇杂文中,最让我震撼的是村上春树作为小说家的那种强烈的使命感。他把故事比作魔术,小说家将其作为白魔法来使用,他们在森林深处,不为人知的和黑暗势力殊死搏斗。也许,归根结底,文学的存在意义从来不是以立竿见影的方式去推动世界的变革,它不能成功阻止战争或屠杀,矛盾与偏见。但它可以促进人类的反思,从而催生我们内心的善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去行动。就好像黑夜里大海对面的一座灯塔,纵然星火微弱,但也足以指明方向。而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介小说家,固然微不足道,但此时此刻他所做的,就是把文学自古以来这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内核—“精神的公正”传承下去。
这本书里呈现出的村上春树,是有些严肃的,可能相比他的另一些随笔集或杂文集,读起来少了些轻松和烟火气,但读完之后,带给我的那种震撼与感动却久久不能褪去。夜深人静,正坐于书桌前,合上书,想象着,森林深处有人仍在战斗的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