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一点左右,吃水果的时间要过完了,还有一个小朋友坐在餐桌前,她久久地发呆或者盯着眼前餐盘里的一小块香蕉,还有盘边挂着的一条被吃掉的一小块香蕉的皮。我转头看到她的时候,我们的眼睛对视了一下,我笑眯眯看看她,她也对我笑了一下,又一直看着我。
于是我走过去蹲下,看着她说,“MM,吃饱了吗?还想吃吗?”
MM点点头,用小小的声音说“还想吃”。
我,“那就剥皮吃吧。”
MM摇摇头,看看香蕉,看看我,好像在说,“你给我剥,我不会。”
我,“你自己剥吧,你可以的。”心想,一岁的小朋友都可以抠开香蕉皮成功地自己吃香蕉,两岁半的孩子更是没有什么挑战了,并且刚才已经吃完水果的孩子们都是自己剥的皮。
但是又觉得,这样的鼓励是不是还是简单粗暴了一些,正在自我怀疑的时候,我们的督导老师Sandy走过来了,她蹲下轻声跟MM讲话。于是我走到她们旁边去(暗中观察)。
Sandy轻声对MM说,“这块香蕉还想吃吗?”
“嗯,想吃”MM小小声。
“来,试着剥皮吧”
MM看看Sandy,手没有动。
然后Sandy搬了教师凳坐在MM右后方,好像已经看出来MM有畏难情绪、觉得自己不会剥,便拿一根新的香蕉切了两小块,先放在水果公共区,然后坐回教师凳,拿MM面前盘里的那一小块香蕉教她剥皮,“来,你看,这样用指甲抠一个小口”,Sandy在香蕉块的外皮上轻轻抠了一个小小口,然后拿给MM,“你试试看”。MM有些犹疑地,或者是有点不情愿地拿起了小香蕉块,不太用力地试了试,香蕉皮好像没有什么变化,她继续看着香蕉,不动了。
Sandy重新拿起小香蕉块,给她做了剥皮的完整示范。然后,取来刚才新切的两小块香蕉,拿起一块给MM,“来吧,试一下”。MM还是犹疑,Sandy指指盘边挂着的那块皮问,“这块刚才怎么剥的?”,MM不说话,于是Sandy再次在外皮帮忙抠一个小口,递给MM,“来,这样把皮弄一个小口就好剥了”。MM开始尝试抠香蕉皮,动作还是轻轻的,不太用力气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会儿她成功地打开了一个口,一圈皮剥了下来。然后,她主动拿起还剩下的另一块,再次做了剥皮的工作。
然后抬头看看我们,我们用鼓励的眼神对她微笑,Sandy说,“MM的小手很有力气,头脑也很聪明,很快就学会了剥香蕉皮。”MM惯常皱着的眉头一下舒展开来,露出有成就感的很明亮的笑容。一个孩子的笑容是否发自内心,是非常显然的。
我感觉自己都被这个笑容,这个耐心陪伴和引导的过程,给照亮了。
我没有想到,这个过程还是未完待续。
Sandy又把刚才那根切了两小块的香蕉切成了好几小块,放在MM面前的小碗里,MM主动拿起来,一个一个全剥了,很专注,把剥好的香蕉块放在了旁边的小碗里。好像Sandy没有问她还要不要剥,是MM主动练习的。
我感觉Sandy一直在快速敏锐地读懂孩子的表情和身体语言,以及心里的动力。
MM剥完看看我们,露着笑容,我试着用刚才听到的方式鼓励她。
Sandy拿来一个保鲜袋,把MM剥出来的香蕉块包好,告诉她,“这些香蕉是你的,放学的时候可以带回家,我们先保存在冰箱里。”我想,这应该是让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分享、庆祝一个大大的进步、工作成果和成就感吧,是对于孩子“使用自己的力气去做事情、解决问题”更进一步的鼓励。
孩子从觉得不会剥、不想动手,到皱着眉不情愿、迟疑地使用一点点力气尝试一下,到看到更多的示范、被鼓励继续尝试,到成功剥下香蕉皮,到自动地去做更多的练习。给一小块香蕉剥皮这个事情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对于一个从没有做过这件事,心里觉得不会做、不想做的两岁多的孩子来说,就是她没有面临过的一个大大的挑战,有畏难情绪的时候,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引导,孩子便看到了面对挑战的方法、有了勇气去尝试。
其实,如何引导一个不会剥皮又有畏难情绪不肯尝试的孩子成功剥下香蕉皮,并且主动去练习、掌握,最后给她鼓励,帮助她更多地记住这个成就感,从而获取更多面对挑战的勇气和热情,这件事对于我们大多数成年人的挑战,跟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学剥香蕉皮的挑战,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整个引导过程,Sandy都是轻声说话,动作也都是轻柔的。每一个步骤也都让我忍不住想印在心里。
于是,这样记录下来,便于自己学习、练习;如果有也同样热爱教育的伙伴看到,觉得很受益,那我也会感到满足;或者,有人对其中的任何步骤提出疑问、质疑,也是有价值的,也许是,没有完美的事情,也许是,通过思辩你能澄清心里的一些疑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