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醒来,夫妻俩第一件事就是去床头柜拿手机。背对着背,各自在手机里找寻自己感兴趣的讯息。我看手机的内容,第一是看时间。放假了,看看时间显示为上午7:30。很久没有睡懒觉的我,加上这段时间忙里忙外,工作、陪护母亲以及装修房子。来回奔波,确实身体感到乏力!只想趁着唯一一天可以不上班,抱着睡个“回笼觉”的念头,补回一部分睡眠时间。但是,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归想,还是“舍不得”放下手机。于是再去收点绿色能量。最后,阅览十几篇简书文章,点个赞,写条评论。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被我浪费了一个多小时,这就是我清晨打开手机的主要“功课”
妻看的是一些早新闻,甚或是继续逛某宝商城,为家里添点物品。
等我看完自己想看的内容,把前两天拍下的儿子照片用微信发给妻,我是有意通过微信转发。这件事让我联想到了在手机越来越智能、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依赖的情况下,是不是很多夫妻也是同睡一张床,而各自沉静在手机的美丽诱惑中?
记得看过一幅漫画,画中的夫妻俩从当初的相拥而睡,时间久了,同床共眠的方式转变为各自背对着睡。也许这就是爱情转变为亲情的过程。当然,要想保持婚姻的长久,必须学会经营和包容。这个话题在这里就不展开,毕竟世上家庭千千万,各自的小家庭生活都有不同经营方式。想想“少年夫妻老来伴”这句话,就可以释然很多很多不必要的多愁善感和愁结。
有了智能手机后,不仅是夫妻的距离,绝大部分的关系都成了“微信关系”,人与人的距离可以用“微信距离”来衡量。朋友圈点这个赞,这叫保持联系;发个图标表示双方还是“知交”;需要联系的时候,也改成了微信语音通话。
这些改变是人与人交流方式的改变。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这里不谈这些改变带来的益处,我只想说说那些对我们人际关系不利的影响,可能,我思想有点固化,总觉得所有的沟通方式都比不上煮茗论道,把酒言欢。在年轻的时候,没有手机、电话,没有电子游戏,三两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可以“秉烛夜谈”,谈古论今,那种恰同学少年,谈古今风流人物,展望各自的理想和抱负,是让人回味的时代。一席话下来,各自的思想还可以的得到交流和升华,实现思维的碰撞。
不像现在的即时沟通工具,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需要来来回回低着头,编辑信息,拉锯个把小时才说明白。其实这类“微信关系”,危言耸听到可以用“危险关系”来替代。包括外卖、网上购物、即时通讯,这些新事物,把社会的组织细胞由原来的以家庭为单位,分解到了以个人为单位。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更加的冷漠。孩子们沉静在网络游戏中,缺少了对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传承;成人之间的戾气加重;老人缺少了膝下承欢的天伦之乐。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现状,让人回归自然,回归社会,回归温暖?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索的命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