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过晚饭,喝下刚泡的一杯热茶后,坐在电火桶里,捧着手机百度一下,就渐渐迷糊了。在微信提示音里醒来,看看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了。谁说晚上喝茶睡不着觉?那是不困吧?
那天中午回家眯一会儿,到家几十米,呵欠飘一路。
每一个晚睡的夜都带着深深地自责:床上这么舒服,为什么不睡早点儿?
早起的挣扎,在赖床的一两分钟里都感到满足。
困就一个字,不只说一次,想想明天不要早起,又兴奋了。
2.上午调课参加支委会,一边听会一边备课;晚上进学习强国,文章积分看“每日一读”,视频积分看“每日一字”。总算都没有太流于形式。
3.那天遇见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问她大学是否忙。她说忙是忙,但时常忙的都不是提升自己的事。这个我瞬间就懂了,就像有时候办公室里不得不做的工作。
4.准备从《海燕》翻到《孔乙己》的过程中,看到有巴金的《日》《月》,“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眼睛掠过这样的文字,就停下来,先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两篇吧。第一篇很好,常规解读,意思摆在纸面上,直白,可以读得很热烈,喜欢小飞蛾,也喜欢大夸父。
到了第二篇,过分相信自己,扎心了。被文章开头的“某某人”和结尾的“什么人”弄得有点慌。曾经第一次读的时候这里就有疑惑,放过的问题成了日后打脸的巴掌,悔啊。只好跟同学们说,有些隐晦的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晚上百度里没有找到相关的明确解读,也有跟我一样理解的:为了让死的星球恢复生气,姮娥去奔月;也有将某某人解读为诱惑姮娥去追求的目标……看到有一位教授说,作者借月表达一种思索,什么思索?没有答案,让读者寻味。
希望以后有关教材的一切都不要如今日般浅尝辄止,对不起了,我的娃们。
5.翻到《孔乙己》的时候,离下课还有不到十分钟时间。U盘里准备的一个名家诵读视频有十四分钟,为了节约时间,干脆我自己来读。读完后下课了,我只问了一句话:大家在听读的时候有没有体会到作者对孔乙己抱着什么态度呀?
同情。
与其说作者,还不如说我的语气。年长后,读这一课,对这个悲苦的人儿有着万分的同情。已经忘记最初解读时说他可笑、可悲、可气的感觉了,如今只剩下“可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