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怀孕开始学习教育,而且自认从一开始就学得最好的教育模式。于是从孩子出生开始,我就有了谜之自信,觉得掌握了教育的终极之道,心中嘲笑那些没有培训就上岗的父母,并常常自得的想: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坚定不移地执行着从博客上学到的行为准则:
1. 孩子小时候要多爬,不能多抱。
2. 生病不能吃药,不能打点滴,生病可以自愈的。
3. 孩子不干,退缩。该打要打。
4. 孩子应该。。。
我用这些标准一点点地去衡量孩子的行为,一旦孩子行为“出格”,我就会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跟她讲道理,心里还会自得地想:看,我会蹲到孩子的高度,来跟他平等交流,我是多么的尊重我的孩子,我是多么懂得孩子的心理。
孩子二三岁的时候,我讲的道理,她基本都能按照我说的来。
这让我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自认自己懂得了教育的终极真理,可孩子的状态却离我期望的越来越远:每当我一蹲下,小小的她就会想要转身离开。我对她严格又挑剔,导致她不愿意主动亲近我。当她离我越来越远,我意识到我和孩子的关系出问题了。
我原本的思考总集中在:孩子有什么问题?我怎么生一个这样的孩子?为啥我教其它娃都很好,我自己娃却这样呢?自己感觉无力又挫败。
直到自我成长二年后,我觉察到自己的找标准答案模式,才发现,育儿上,我也紧紧依附心中的标准答案(我将我所知的最高标准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以为那就是育儿葵花宝典,依此行,绝对养出完美的孩子),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女儿本来的样子,她的需求是什么,她有什么情绪,她有什么动机,我只看到她的行为,她的行为是否符合我心中的标准。
我把自己定位于真理的拥有者,孩子的塑造者,一个权威,一个执法者。我就像一台红绿灯加交警,忙着叫停,忙着指挥。我并没有看见我的孩子真实的样子,我也并不真的了解她。
当我是权威时,我认为我是对的,我知道孩子什么样才会幸福,只有把孩子改造成那样子,孩子才会拥有幸福。我用权威、用情绪来说服孩子。我不停地纠正孩子的行为。她必须达到某一个标准才能得到我的欣赏。
当我这样做时,我每天都在不停地告诉孩子:“你错了!你不对!你不够好!”
孩子在我未出口的话中,越来越不自信。五岁的孩子真切地认为自己:“我不够好。妈妈不爱我。” 认为:“只有达到了妈妈的标准,妈妈才会爱我”。不停地看我的脸色,看老师的脸色,连吃桔子,都要问一声:“妈妈,我可以吃一个桔子吗?” 当我靠近她,她压力山大,正在做的事情都不想做了,生怕我又生气了,说她没做对,说她磨矶,说她不专心...
我这才知道我这个母亲做错了,完美答案的背后隐藏着我的恐惧、我的不自信。我害怕做错,所以我寻找完美答案。我对自己不够自信,所以以为找一个权威,就找到了完美答案,我就知道了教育孩子的终极正确路径,照着这个走下去,一定能实现我的期望。孩子稍有偏离,我便有了恐惧,觉得这不符合我的预期,走错了路,到不了终点怎么办?
既然知道自己错了,我该如何一步步修正呢?
当我开始思考这个的时候,正好接到爷爷病重的电话,我有机会回到老家去感受和观察爷爷、爸爸的思想与行为模式。让我我震惊的是,我的核心思想和行为模式全都来源于我的爷爷。可事实上爷爷很少教我指导我,也很少有时间陪我,可我们整个家族核心模式都与他一致!我除了在知识层面比他们与时俱进,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上,与他们完全相同!!
这个发现,这让十分震惊,我不得不承认言语的有限性,也不得不承认不管我们教或不教,陪或不陪,只要我们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的孩子都会复制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行为模式。
基于这个体验,我真正懂得: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育儿先育己。父母变了,孩子变起来很快的。
因此,我知道,教育孩子,我需要做的,也是最为关键的,便是执著地升级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
然后我又开始想,那这样,难道我就不需要与孩子互动了吗?我只需要默默地改自己?
当然不是,孩子从哪里得知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是与我们的互动中,在观察我们的言行当中,体验得来的。回想我们小时候,学下棋都不用教的,看大人玩几次就会了。同样的,我与爸爸的相处模式,是一手教学资料,还带着感情与温度,孩子自然学会了夫妻相处之道。当我催着她完成作业,心中有紧张,担心不完成被老师惩罚时,她无意识当中就学会了:惩罚很可怕,做作业就是为了让老师开心,从而不用被罚。
从这些例子当中,可以看出,孩子的感受力和总结能力是很强的,她学的绝不是我的行为,而是我行为背后的感受与信念。
我需要带着觉知与孩子互动。带着谦卑与孩子互动。在准备行动之前,停一下,想想:我接下来想做的事情,反应了我怎样的信念?这个信念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助力还是阻碍?我想达成的教育目标是什么?我接下来的行为有益于这个目标的达成吗?
当想清楚以上两点,我真实的明白:生活处处皆是教机。比如:
1.孩子的作业是用来培养能力的,比如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时间管理,面对挫折的态度,从中获得自信等等。从这个角度出发,天天催孩子完成作业,孩子认定做作业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还能达成以上能力的培养吗?至于生活中,如何具体落实以上能力的实现,等我想想,一点点慢慢落实吧!
2. 游戏是最好的学习。在游戏中,孩子学会创意,学会制定规则,学会人际互动,学会感受与描述他人感受,学会所有你想他学会的能力,还能够植入卓越信念,前提是您懂得如何设计游戏来达成此目的。
3. 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让孩子真实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养成好阅读的爱好。因此,以果为始,需要多创造让孩子感受阅读好玩,有趣的机会。如果你给她读书时,非常不耐烦,像完成任务,那还是别做好了。倒不如想想,你也觉得好玩,孩子也觉得的好玩的点子。比如,读完一本书,与孩子一起角色扮演,先一起演绎故事情结,之后一起改编故事。从中锻炼孩子感受角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造力等等
4. 与她相处时,平等尊重民主,她便能从中感受到被尊重与接纳,慢慢就学会自尊自信自爱。
5. 随时教会她,什么是爱的能力,她便懂得感受爱与付出爱。
一个懂得爱,懂得付出爱,自尊自爱自信,能自我负责,懂创意,好相处的孩子,不正是我的10岁前的教育目标吗?
这种不自我设限,不找标准答案设计家庭教育方案的感觉真是无比美妙。这套方案也让我有了打能任督二脉的感觉!接下来,便是执行与调整,记录与总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