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蹩脚的课堂----谈我教《孔乙己》

蹩脚的课堂----谈我教《孔乙己》

作者: 筱竹华倩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05:14 被阅读0次
    蹩脚的课堂----谈我教《孔乙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该是用一生的时间去备的。备课最能体现一位老师的专业能力,是一项硬功夫。”

            以前教授传统经典篇目《孔乙己》就是走老路:从小说三要素入手,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找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分析人物形象3.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

        在第二轮的教授中就是以“笑”为切入点,分析众生相,导出本文的主题思想。虽然每次都是拿来主义,但在当时还是乐此不疲的。

              时光在流转,心态在改变。当第三次教授《孔乙己》的时候,感觉不创新,不寻求点新鲜血液,自己都不能原谅自己了。于是看到了肖培东老师的经典案例来研磨,看到肖老师以“记”字立骨,贯穿全文,不得不唏嘘,感叹高山仰止。

          肖培东老师的课真正是“博观而约取,深入而浅出。”不得不对他的“碧海深处有珍奇。”击节赞赏。

        江阴市教研员徐杰老师说:“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是组织课堂的凭借,也是推进课堂进程的手段,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二文本。”又说:“有品质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是与学生活动共生共长的。”有些教学语言是可以预设的,如主问题,如小结与过渡。而有些教学语言,是必须现场生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智慧,捕捉到教学语言的“生长点,”并能迅速组织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激起学生从而激发起职教者更上一个层次的教学评价。

    我利用两天时间认真整理了肖老师的课堂实录,并把一些经典的点拨性的评价语牢牢记在心里,以备上课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结果在课堂实践中,我感到课上得蹩脚。因为学情不同,如果照搬肖老师的一切程序,那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如果按照自己的话来点拨,语言显得干瘪,晦涩,毫无波澜。自己精心准备的课堂设计,在不自信中灰溜溜地结束了。原因在哪里?就在于我没有会“融”。          学而不融,用而未化。学习名家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名家的课一定蕴含着高深的教育,教学理论。我没有“悟透语文教学的规律,没有在汲取和借鉴中充分融会贯通。”

            王栋生老师在《不跪着教书》中说:语文教师要有自己的风格,一味“抄”课,借课,或许会有一时的绚烂,但绝不会绽放永恒的光亮,形成风格。”

            名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课例都会给我们许多触动和启迪,但是我们切不可肆意搬运,机械模仿。因为我们学的是教育的教学,而不是某一学科的教学。这样我们就不能只观其形,而是一定要深入名家的文字深处和课堂背后去思考。“抓其神,明其精神在。”学得教学之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学习技法,就是要在不断地练习中去参透精髓。作为教师就是要苦练基本功。

            首先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奠定教学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是充斥着思想的河流。”

          肖培东老师说:“要在课堂上飞翔,首先要在阅读中沉淀。飞翔与沉淀都有奔向天空和大地的力量。”没有阅读,停止了知识的增值,我们是不能保持教学活力的。读才会找到真正的灵魂,找到语文教学的土地和河流。

          第二坚持写。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成不了名师,但若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我也试图去写,但不会写。根本不能参透名家课例的理论依据,也不会对人家课堂实录的逐条分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归根结底还是没有阅读的底子。所以老老实实地看书连笔。

    陈丹青说: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改变自己。从小处改变开始,认真做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不要烦,不要敷衍,更不要放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蹩脚的课堂----谈我教《孔乙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dw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