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循着高端绿化发展的城市规划中,喧闹的夜市生活成了一抹尴尬的风景。一方面地沟油、非养生、不健康等字眼成了网民对它的攻击点,而IT白领深夜加班时的夜宵首选,凌晨下班中的温暖烟火,发小老友的共同记忆点,又为夜市生活打上了情怀的标签。
无法想象,如果有一天熟悉的城市再也见不到一条夜市。
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位于广州的TIT创意园。创意园对面有一条小吃街,直到我离开那里都没有记住蓝色铁牌上的名字。但是我记得同事小姐姐给它取的两个名字,地沟油街和小脏巷,
当然我更乐于称呼它小脏巷。
一开始我只是将它定义为小吃街,而不是夜市。直到后来加班到十一二点成了常态,整条街的时尚门店都关门,只有这条街烟火热闹。我开始将它定义为白天小吃街,晚上夜市。得益于中国每条夜市不可少的沙县、烧烤、麻辣烫,我在加班到深夜后依然胃饱肚圆,并且在连续加班数月之后,依旧把自己养的圆圆胖胖的。
如果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支付变成了从高档广场到传统菜市场的生活主流。那么另一个同样获得中老年层热心接纳的生活观念,莫过于衣食住行的养生口号了。
一方面承受家长的苦口婆心,一方面小心躲避着城市规划的取缔,热闹的夜市,散落在各个城市的小脏巷胞友变得有些萧条。然而好像从来,与它相伴的是同一群人--8090后。
小时候我们攒着几毛零钱,约上一群好友一人一串烧烤,一人一块豆腐。步入大学之后,夜市完美融入学生街,成了食堂之外的美味加餐。进入社会工作之后,夜市满足了下班疲惫后快速的食物补给和深夜加班后的首选食堂。
转眼夜市繁荣十几二十年,却从来都是同一群客人。
剩下的呢,父母总说着外面不干净远离这条街道。现在散发着自信的少男少女们更多的选择了奶茶店、咖啡厅等新兴的小资消费。有些哭笑,工作中的我们并消费不起太多的小资。于是,我们更爱夜市。
如果你不非要跟我执着于夜市的卫生状况,并且固执的说服我,去小脏巷吃饭就等于慢性自杀。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好好的聊天,然后我会滔滔不绝的说出小脏巷的好,和我对它的珍惜。
品种多样性:稍微长一点的小脏巷,就可以囊括全国有名的小吃(并不保证地道,也不保证不地道)。福建沙县、广西螺蛳粉、湖南臭豆腐……并且兼容着小脏巷所在地的小吃,例如广州的小脏巷总有肠粉,福建的小脏巷还会加上福鼎肉片。
食量兼容性:每个摊位的每一份量都不会太大,所以你不用担心你吃了一摊就会没办法继续战斗,完全可以满足你想要全都吃的目标。
物种兼容性:在单身狗和油腻低俗渐渐成了人类物种的标签时,小脏巷是仅剩不多的友好善待单身群体、低薪群体的地方,而少见情侣群体和真假高贵群体的地方,当然少见只是因为他们的自主选择不来,小脏巷本身可从未对任何群体有歧视:不歧视单身,也不歧视情侣,不歧视平凡,也不歧视高贵。
而小脏巷对我来说,可以在我纠结人生四大难题时提供无数解决办法: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宵夜吃什么。
还可以在我贫穷的青春时代中,能够请得起特地跨省来探望我的老友(庆幸我的老友们从不嫌弃,并且与我一样热爱它)戳一顿饱饭。
在我每个加班到深夜的晚上,和我谈笑风声,让我下班后可以有个人说话。
这些,对独自漂泊在广州的自己都很重要。其实每天都一样,不一样的也就这些而已。
然而在全网高潮的现在,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努力想在人世间生存的我就被强加了一个被睨的标签:月光族、单身狗、加班狗、剩女、猪精女孩、油腻的年轻人……即使什么都不干,也可以有一种被鄙视的理由。就像和我并肩同行的小脏巷一样。
从第一次取缔小脏巷的声音出现,我还木讷的听着,后来我开始惶恐,好像当小脏巷被完全驱逐的时候,身上被贴满标签的自己也会跟着被一起驱逐出这个世界。当然我们一如既往的无力发声,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放过小脏巷和与小脏巷相似的我一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