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让你学会思考,有些书让你不会思考。有些人越读书越爱思考,有些人越读书头脑越懒,依赖性越强。
能写书的人都很聪明,但是读者未必聪明。读正确的书,正确地读书才能变聪明。而现在的许多书会让你变糊涂。
凡是给你教方法技巧的书,给你承诺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书,基本都是骗人。
作者都深谙心理学,懂得读者心理和心理暗示。他们会用很多心理暗示技巧让你知道这本书很好,学了马上就有巨大改变。
你很容易相信,很容易就把书上的方法技巧学到了。但是当你在实践中应用后就会发现并没有出现奇迹。
于是你再读下一本书,读更多书,学更新颖的技巧。许多人的学习就是这样低层次重复,循环往复,跳不出怪圈。
方法需要千万次重复运用才能变成能力,而重复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普通人根本忍受不了。
我们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但是却不能把一个方法用十年,达到极致。
任何方法都有效,关键是不断重复,不要改变。
再好的方法没有实践上万次都不灵。再笨的方法只要持之以恒都能产生妙用。
所以聪明人往往一事无成,成大事的都是不太聪明的人。
真正大成的人并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只是把最简单的方法用到极致。
普通人不能成功,正是因为知道的方法太多。
“少则得,多则惑”,老子早就总结了。
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真正会读书,一句话就够用了。
知识是学不完的,越读书就会发现需要读的书太多。这说明你不会读书。如果真正会读,书会越读越少,直到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
书越读越多,是积累知识的阶段,是提起(走进去)的过程。书越读越少,是转化为智慧的阶段,是放下(跳出来)的功夫。
这两步都很重要,缺一不可。许多人缺乏对书的热爱,拿不起来。更多人被书所转,食而不化,可以寻章摘句,却不能转书。
凡是能从书中读出来的都是知识而不是智慧。真正的智慧不在文字中。
老子得道了,但是不想写书,因为他知道写了不但没有用,还会误导别人。
不得已写了《道德经》,流传两千多年,但是并没有几个人真正懂老子的本意。
人们不过是不断注释,用名词解释名词,用概念诠释概念,用白话文解释古文,用《道德经》的文字表达自己的偏见。
圣人没有意思,经典没有意思,我们能够读出的意思都是自己的意思,是自己想得到的意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