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让炎黄子孙了解中国历史,开启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经过数千年历史长河的披沙炼金,一篇篇优秀的古文脱颖而出,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历史的长河之间,熠熠生辉,动人心魄。
古文,顾名思义,即为古典散文。它们零零碎碎的散在各个朝代,在清朝初年,终于有人将这些散落着的明珠串起来,供人们集中鉴赏,这便是《古文观止》。 因为这些作品大多是名家所做或是出自名著,其思想、艺术等方面的造诣极为精深,而且题材广泛,各种内容皆备,风格不同且各具特色,扣人心弦。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我国古典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多彩面貌,也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思考结晶。其中智慧的语言,深邃的哲理、精心的构思、独特的风格,深深地扣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扉,在每一位读者的心房烙下印记,让人一读就折服在其魅力之下,掩卷三叹尚不为过。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欣赏这些闪烁华美光芒的明珠呢?我认为,大家对这些先人留下的足迹应该不仅仅是要了解,还要学习。而要学习,首先应看注释,再看原文,尝试理解与品位,最后,为了加深理解,才看译文与赏析。学习古文,一定不能只注重后人翻译而来的译文,因为原文的许多精妙之处是译文无法取代的。正如《楚辞》中摘颉收录的《卜居》,若是不看注释,也就不知如“哫”“悃”“溷”等生僻字应如何诵读,也就不知道“哫訾”(以言献媚)、“氾氾”(浮行的样子)等少见的词汇应作何解。如不阅读原文,也就不能体会在这篇文章里屈原的“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是怎样的淋漓尽致。可要不看译文,就难以体会那些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却在现代逐渐消失的语法。所以注释、原文、译文,一样都不能少。不仅如此,古文还得多读、多背,才能培养语感,才算真正会欣赏这颗悦目的明珠。
《古文观止》讲的内容多是家国大事,臣子上谏不等,作者以精妙的手法,用古人朴素但不普通的语言,叙述出一篇篇优美的古典散文,那一篇篇优美的散文,犹如一颗颗即便在暗中仍然泛动光彩的璀璨明珠,时刻照亮我的心房。 在这本书里,我尽情的欣赏着这些明珠,他们放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拥有了不朽的生命。古文字句优美,言简意赅,古文用一二十字可以阐述明了的道理,后人用一两百字也未必点得透彻。如《庄辛论幸臣》正是如此。此文为臣子劝谏君王之所言,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分别用蜻蜓、黄雀、天鹅、蔡灵候为例,点明危害,一言中的,最终得到了认可。而全文不过三四百字,而译文则有八百字不等,是原文字数的两倍或更多,这也正是令人惊叹的一点啊!
古人,拥有着传统文化真正伟大的财富,我为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宝藏而自豪!
《古文观止》把我带到了一个满是奇珍异宝的宝库中,让我不仅认识并学习了古文,还欣赏了他们举世的华美,让我们一起翻开《古文观止》,穿越古代,领略先贤们的风采,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真正奥妙,捡拾这些令人们叹为观止的明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