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呢?
“To pass the exam”
“To watch English movies”
“To listen to English songs”
“To communicate with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fall in love with a foreign girl”
(与一个异国女孩陷入爱河。)
最后这个引来哄堂大笑的答案,
来自一个平时很文静甚至有些沉默的男孩子。
我有点惊讶,愣了一下,
调整情绪后,淡然地说:
“That’s also an interesting reason.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我仔细思考了他的回答。
从知识层面上说,
他能学以致用,把新学的fall in love with短语活用;
而且他的回答顺序靠后,能说的观点不多了,
他这个观点算是脱颖而出了;
从思想层面上看,
青春期的心理已经在他们身上有所表征了,
他的回答反映了他对异国异性的关注。
正如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关注或依赖的对象会随着成长而变化,
幼儿阶段—父母(接触最多或最亲近的人)
儿童阶段(小学)—老师
少儿阶段(初中)—老师和朋友
青年阶段(高中大学)—异性
他的回答不就反映了青春期的心理吗?
从课堂氛围来看,
严而有格之下的民主平等,
一直是我倡导的,
我欣赏奇思妙想,
我鼓励畅所欲言,
我支持大胆创新,
由此可见,
这的确是一个有趣的回答。
邂逅一个异国姑娘,开始一段跨国恋,
真有几分浪漫呢。
这是我听到的最有趣的回答。
重温《教学勇气》,
仿佛沐浴了一场甘霖,
让干涸的心田充满希望,
百草丰茂、繁花似锦。
“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
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
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
这个观点深得我心,
再反思自己教学和所走的专业发展之路,
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之感。
各种机缘巧合让一群
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和课程的老师们
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
但是,教学上的种种要求
常常使得许多教师感到激情消退
以致于无心教学。
每一堂课、课上的每一分钟,
他们都如履薄冰,
生怕耽误了孩子,
辜负了一群人的期望。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这是初为人师的真实写照。
为了追求卓越、成为优秀的教师,
他们备课、磨课、上课、批改、辅导等,
他们观摩了数不清的优课,
他们掏空心思地设计课程,
他们不厌其烦地修改课件,
熬夜工作、不留余力,
满怀期待地走进教室,
却时常没有收获满载而归的喜悦,
精益求精地追求完美的课堂,
却经常忍受接受触不及防的瑕疵。
他们就是戴着镣铐跳舞的勇士,
用血汗为孩子们铺路,
忙得心力不足,忘了自我成长。
新手总是崇拜优秀的前辈,
情不自禁地仰望,
不由自主地模仿。
新老师也是这样,
每次磨课都磨得遍体鳞伤,
每次修改都改得体无完肤,
甚至把自我和初心都丢失了,
成为了更好的模样,
却迷失了自我。
正如,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百个老师,也有一百种教学方式。
好课的标准是有的,
最起码让学生学有所获。
好老师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
过分注重形式会失去内容,
只是强调内容也会缺少样式。
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呢?
我如何走上英语教学之路的呢?
回顾不短不长的人生经历,
将过去的关键点连成线,
我好像也看到了,
一条浑然天成又有人工制作的线,
仿佛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亦或是不可阻挡的命运,
更有着自我成长的追求,
还有着主动坚定的选择。
说说我与英语学习相关的故事吧。
故事里面总有几个印象深的人。
第一位就是莎士比亚。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
学校图书馆某天要装修,
让班主任给各班同学发课外书。
我的座位靠里面,
轮到我选的时候,
好看的漫画故事书都没有了,
只剩下几本人物传记。
那时候的我看书少,
刚学会拼音,
只能凭感觉选书,
看到莎士比亚这几个字,
名字很好听,
一看到莎,
误以为是个温柔的女作家。
回家后打开书本,
怎么是个男人的画像?
瞥了几眼就束之高阁,
没有标注拼音的书,
我就等以后再看。
真正开始了解莎士比亚,
已经是很多年后,
他和王尔德都是
诙谐幽默、睿智聪慧的作家。
刚开始,读一些译文或者中英对照,
译本很不错,
但总少了点什么,
后来能看英文原著后,
尽情享受语言的美丽,
不经意间感受到文字的魅力。
再后来,
又看到林语堂的中英文作品,
特别喜欢《生活的艺术》,
在中山大学看到他的塑像,
都有一种不能言表的感动。
英语就如一扇新的窗户,
让人看得更远。
爱屋及乌的喜欢也有。
有人说,喜欢一个人,喜欢一座城,
一些人会影响我们的喜好,
学习英语也是,
我们会因某些人的影响喜欢英语。
小学转学后,我遇到一位
和蔼可亲、温柔美丽的老师。
她的声音可好听了,
有着贵妇的优雅,
有着女王的大气。
她的课堂上,
我总能认真听讲。
她布置的作业,
我都一丝不苟地完成,
识记了眼所能及的单词,
背诵了课本里所有的文章,
完成了从零起点到佼佼者的飞跃。
第一次主动花心思在学习上的经历,
让我明白
用心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努力是有回报的,甚至超乎想象。
外在的依赖,作用是有限的,
内在的追求,影响是恒久的。
不温不火地保持着英语成绩,
不急不忙地走过了中学时代。
步入大学,选择了英语专业,
真正找到差距、看到不足。
听力和口语方面,
课堂上就感受到跟沿海地区同学的差距,
当我还苦于语音纠音时,
有的同学早已完成语音测试,
有的还在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
还有非专业的同学能和外国朋友交流。
后来,我得知
有的幼儿园就有外教了,
有的小学就出国好多次了,
有的高中毕业就去新东方代课了,
还有的本身家里从小就是双语环境。
原来,这就是传说的赢在起跑线上的人。
语言学习是要下功夫的,
有种欠了很多债要还的压力,
也有种自己拼劲全力,
不及别人不费吹灰之力的挫败感。
看书是一种排解情绪的方式。
俞敏洪老师的文字,
描述了类似的经历,
抚慰着不安的心灵,
让我从容淡定地读着书,
不计较也不比较,
找到自己的步调,
在英语学习中慢慢提升自己。
渐入佳境时分,
出现了一位
促使人快速成长的老师。
他是意大利籍的美国人,
精通英语、日语、意大利语、中文,
热爱教学,热爱写作。
我两年都选了他开设的写作课,
从简单的句子到有逻辑的段落,
从每周的日志到各阶段的大作业,
从短小的小作文到专业的学术论文,
他结合教学要求和我们实际的写作水平,
整合校内外的所有资源,
“迫使”(push)我们完成一个个
看似很难完成却能做到的任务。
他还分享他学语言的经历,
鼓励我们多练习、多尝试,
写作也是,
不断地写,持之以恒,读写结合。
写作课如同游戏里通关一般,
有困难有险情,
更有成长有收获。
痛并快乐着,
这也是学习的一种经历。
很多人都在学英语,
有的为了考试,
有的为了出国,
有的为了加薪,
有的为了提升,
也有的真的不知道为了什么。
从研究报告和亲身经历得知,
学习动机是语言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在一定范围内,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你可能因语言本身或者外在的因素
对英语产生兴趣,
你是幸运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也不能代替学好语言要经历的过程,
而过程是痛苦多,还是欢乐多,
这就取决于你的心态了。
很多人对学习英语有质疑。
有必要让所有的人都学英语吗?
课程在改革,英语课程也许不重要了?
中国国力越来越强,还非要学习英语吗?
学习或者不学习,答案是唯一的。
为什么学习英语呢?
开放的问题,答案肯定不唯一。
每个人的学习经历不同,
走过了不一样的路,
见到了不一样的景,
也有不一样的感受。
鼓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硬逼着学习英语的做法,
是不明智的,也没有什么效果。
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孩子们,
请珍惜学习的兴趣和乐趣;
学习动机还较弱的孩子们,
请坚持学习,或许有痛苦,
但等痛苦之后,
你也会收获愉悦,
甚至是更大程度的喜悦,
而这些美好都只能后知后觉。
不论是学习英语,
还是学习任何其他,
只希望
多一点学习的动机,
少一点不学的借口,
因为
时间很宝贵,
学习时间有限,
用心去感受,才能感受到美丽;
沉下心去学,才能领悟到真谛。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2135/833b44179cfd23a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