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阶理论:企业变革如何才能成功?

高阶理论:企业变革如何才能成功?

作者: 林畅是个小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22-01-24 06:58 被阅读0次

你有没有类似的感觉,商业管理领域也存在着一股“追时髦”的风气。打开畅销书排行榜,会发现最近火的都是激发个体、自组织方面的书籍。很多企业把自下而上推动变革,比如内部创业奉为一种“政治正确”,而管理者自上而下推动变革则被贴上“一言堂”“落后”的标签。

我深有体会。2017年,有位总经理找到我,说企业遇到了困难,急需开发新业务。他希望搞非常流行的去中心化,发挥员工的主动性,让新业务从底层涌现出来。我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你是相信员工,还是相信自己?

表面上看,变革要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企业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但是我告诉你,组织行为学的答案是绝对的,或者说,从概率统计上来讲是唯一的。是什么?我们就来看看。

1.高阶理论

先请你思考一件事:我们学习了许多理论、模型,用来更好地理解商业世界。假设一个AI机器人全学会了,而且决断足够理性,能否指挥一家公司成功实现转型变革?

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思考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者一直试图建立起最为合理的企业战略模型,大意就是说,作为CEO,你要考虑哪些方面,做哪些算计,就能引导企业走上正确的路。但是大量统计研究却发现,即便把所有变量都纳入考虑,依然不足以预测成败。

缺失了什么?

当时哥伦比亚大学有一名博士生,叫汉姆布里克,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碰巧读到《财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里面附着当年500强企业CEO的个人资料表,而且非常详细。除了年龄、任期这样的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宗教信仰、家乡、性格、第一份工作,甚至至交好友是谁等等信息。

汉姆布里克意识到了它的价值。我们都知道,最高领导者的决策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命运,所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一直讨论的,就是他们怎么做才是对的。但最高领导层也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自己的喜好、价值观、偏见,这一方面对信息起到了过滤,甚至扭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决策的偏好。

汉姆布里克把这份资料以及最初的想法告诉了导师梅森,之后两人一起完成了研究。他们发现,像公司如何转型这样的重大决策,与其说和理性分析有关,不如说和公司最高层,比如CEO的个人特质、选择偏好关系更大。

不仅如此,如果我们把成功实现转型的案例挑出来,你会发现做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走了一条与CEO内心意愿高度吻合的道路。能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员工被激发,也不是逼着大家拼命,而是整个组织是否坚决执行了CEO的个人想法。

这个发现被命名为“高阶理论”。“阶”是阶梯的“阶”。为什么叫高阶?有两层含义:

在组织处理重大决策时,高阶层的人影响更大。换句话说,如果公司出了大问题,大概率是他们的问题。

俗话说得好,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

成功的变革大概率是自上而下的,就好像存在一条阶梯式的传导路径。CEO要先影响高管团队,高管团队再去影响中层,中层影响普通员工,普通员工收到后才会坚决执行。

从1984年到现在,高阶理论一直在发展,有些统计结论很有意思。我随便说几个,比如,有宗教信仰的CEO,他们的企业转型成功率更高;再比如,英国研究者发现,虽然都要挣钱,但如果CEO的价值观不是金钱至上,企业走对路的可能性更大;还有,CEO的第一份工作对他的选择偏好影响极大。

这些结论都来自统计分析,你没有必要直接借鉴,我之所以稍加提及,是想让你体会到,高阶理论在整个组织研究中的地位。

传统上我们很重视一名领导者该怎么做,但是对于变革这样的重大决策,他想怎么做、组织能否执行,影响更大。高阶理论回答了我们开头提出的问题:成功的改革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2.企业如何成功转型

那高阶理论对企业变革都有哪些重要启示?刚才一直在讲理论,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2018年末,微软坐上了全球市值的头把交椅。什么?微软么?对。不了解的人可能以为我口误了。不是谷歌,不是亚马逊,就是那个淡出我们视野有10年的公司。这也是2002年后,微软首次拿到这样的成绩。

微软最近在搞什么?我们都知道它的第一任CEO是比尔·盖茨。第二任是鲍尔默,在他执掌大权期间,公司错过了智能手机革命,掉了队。2014年,微软任命了印度裔CEO萨提亚·纳德拉。

纳德拉作出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杀入云计算领域,搞起了to B的生意,并且彻底改变了鲍尔默时期的企业文化。

获得成功后,纳德拉出了一本自传,叫《刷新》。

许多人都会拿这本书来分析微软的再次崛起。不过我倒想请你换一个视角,关注另一个人:比尔·盖茨。

微软出了问题,谁最着急?当然是盖茨,公司是他一手创建的。可这么多年,新闻媒体上的盖茨好像都和微软没什么关系,不是在搞慈善,就是在搞环保。他抛弃微软了么?当然没有。

纳德拉成功的背后,隐含着比尔·盖茨的两次关键抉择,这是《刷新》中没有提到的,我们来看。

第一,在2013年底,作为董事长的盖茨免除了鲍尔默CEO的职务。虽然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内心想法,但显然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

首先,鲍尔默是微软的第30号员工,资格老,对企业非常了解,再找一位同样实力的CEO很难;其次,鲍尔默和盖茨私交非常好。微软为哈佛建造过一栋电脑科学大楼,用于培养重要人才。这座楼的名字,就以盖茨和鲍尔默两位的母亲合在一起来命名,可见二人的亲密程度。

最重要的,公司也存在着其他问题,比如员工的平均年龄偏大、氛围僵化等等。是否一定要撤换CEO?这在公司整体层面并没有共识。按照常理分析,撤换是阵痛最剧烈的选项,就好像赌桌上的All In,会带来权力结构的颠覆性变动,不宜使用。更不用提鲍尔默自己其实并不想离开。

但比尔·盖茨还是把老朋友赶下了台,我相信他心里也不比鲍尔默好受多少。但为什么这么坚决?因为这恰恰是胜率最大的选项,这就是高阶理论。比尔·盖茨很清楚,解决微软问题的关键不在下面,在上面。

鲍尔默是本事不够么?当然不是,他1980年就以销售专家的身份加入了公司,是盖茨三顾茅庐从斯坦福大学亲自请来的。Windows的销售奇迹,功劳要归在他的名下。而且鲍尔默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在实际履行CEO的职责了,如果没本事,董事会怎么可能让他干十年。

那为什么还要换掉他?不是因为没本事,而是因为他的特质不适合现在的微软了。这就是高阶理论提到的,最高领导者的个人因素。

鲍尔默是销售出身,他更喜欢在产品上搞创新,而我们知道,智能手机革命恰恰是技术推动的。鲍尔默自己是个极度敬业的人,他强调责任,强调岗位边界的清晰,一名程序员不需要思考客户,那是产品部门的事情。这虽然让微软的执行力超强,但是少了一股车库创业的劲头儿。

你不能说他错了,只能说他不适合了。盖茨看清了这点,他明白,在底层下功夫是没用的。有意思的是,虽然当时有很多媒体在质疑,但有另一个人也这么看,他就是微软最大的敌人,乔布斯。乔布斯在2011年提到: “我认为只要鲍尔默还在掌舵,微软就不会有任何起色。” 英雄所见略同。

盖茨做的第二个关键决断是什么?2014年,就在撤掉鲍尔默半年后,他辞去了董事长的职务。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决定么?也许他年龄大了,想退休了。如果你这样想,就说明没有真正理解高阶理论。既然已经选了纳德拉,那微软如果想成功转型,重点就不是再去探讨走哪条路对,而是坚定地走上纳德拉自己认为对的道路。所以比尔·盖茨最正确的做法,就是让新任CEO放手一搏。

我这几年看电视,每次看到比尔·盖茨又是抱着非洲宝宝搞慈善,又是大谈核能发电,心里总会想:这只老狐狸。当然,这绝不是贬义,而恰恰是一种敬佩。他闭口不提微软,道理就在这。

3.高阶理论的启示

说完微软,再回来体会高阶理论,我认为有三点管理者应该注意:

1)问题越大,越有可能是上面的事。成功的企业变革大概率是自上而下开展的。所以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最高领导者的个人特质是否合适。

《刷新》中有一个章节是关于纳德拉谈小时候参加板球队的故事,读的时候我请你留意,你会感受到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他对领导力、企业文化的理解。虽然非常个人化,却正是当时微软缺失的。

2)处在变革时期的公司,如果已经确定了掌舵者,就应该加大他的权力,让整个组织向他的意愿靠拢。

3)《刷新》这本书我并不推荐你看全部,因为盖茨已经铺好了路,某种意义上说,纳德拉怎么做怎么有。但有一个章节我是推荐你看的,就是纳德拉如何让他的理念落地。

在微软变革的第一年,纳德拉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向所有员工喊话,而是经常把高管拉到僻静的度假村,连续开上几天的务虚会。不说具体工作,只说理念。在微软变革的第三年,纳德拉的工作重心转移到150名中层身上,要转变他们的理念。在这之后,才是全体基层员工。

这个自上而下的顺序非常重要。我之所以一上来建议你不要“赶时髦”,就是因为畅销书夸大了基层个体的作用,组织行为学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


高阶理论其实诞生于战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

详细介绍了最近十年,关于个体、群体、组织发展的最新研究。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边界,都有它最适合解决的特定问题。不存在一个学科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而组织行为学说到底是一门偏战术的学科,我们虽然给出了很多行动方案。但作为管理者,千万不要因为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这是我最想对你说的一句话。

<<< 得到 组织行为学 学习笔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阶理论:企业变革如何才能成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pjd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