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它们记录着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岁月,两代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渴望安静的时候,想去图书馆坐一坐,碰巧翻到大名鼎鼎的《傅雷家书》,一口气读了百页。迫不急待地把书借回来,很快就读完了。
读完《傅雷家书》,让人又喜又悲。喜的是在书中可以看到父子俩对于音乐、诗文、艺术和哲学灵动深入的探讨、精神上的分享交流;悲的却是现实中父母惨遭迫害而愤然离世的命运,造化弄人,正直高尚的人不该遭受这样的结果啊。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带给我精神震撼的文学作品是真正的价值万金的家书。在某段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它们记录着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岁月,两代人之间的真情实感。
言辞之间不仅有无微不至的深厚关怀,长辈对子女的谆谆教诲,还可以就生活中事无巨细的琐碎直抒胸臆,但他们并不放纵自己,而是追求生命的意义,讲述高尚的情怀。这样的人生不孤单,仿佛是灯和影的相伴。
一家人之间能通过书信建立深刻而高雅的交流,对此我是颇为羡慕的。人生中能遇到三两知己,已是极为不易的,更别说是一家人之间,能做到这一点除非极为热情又极为理性。
人在内心深处是渴望交流的,渴望在无法描述的地方找到共鸣和慰藉。但浮华喧嚣的闹世之中,很难遇到深入交流的对象。而波与父亲的书信中,就多次流露出难得的精神碰撞,并互相为此喜不自禁。
家书中最打动我的是关于音乐作品的交流,听过一首钢琴曲,父子俩交换彼此的感受,仿佛沉浸在自己创造的世界里,恍若无人之境,音乐里不仅有故事和画面,还有岁月、命运和哲学,分明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世界。
惊讶地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描述艺术。虽然艺术是曲高和寡的游戏,但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遇到类似的感受,自将心领神会。我虽然不懂钢琴,却能体验类似的快乐,大道至简,文学、艺术、哲学、信仰其实是相通的。
很多人读这本书,初衷是想获得“育人”的启示。但我认为这些家书固然很少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从始至终都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言传身教,其中心思想就是“做人第一”。这是最简单、最重要、又最容易被遗忘的教训。
我们如今宁愿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教育技巧,追求快乐和健康,可是却往往忽视了最本质的信和善的教言。在那些物质条件不太好的时代,虽然生活疾苦,却有比个人利益更崇高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家风”和“世风”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坚强。
如今世人更加追求财富和成功,很少有人追求精神上的意义和深度了。我们的世界不再倡导做一个高尚的人,而是成为合群而成功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