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今日,台湾文学家、诗人林清玄,因心梗去世。
说到他,可算是我的文学“启蒙者”。
小时候,家里留有一本小姨买的《林清玄散文集》,她走后,这本书就成了我枯燥学业之余的调剂。
初初看时,因为都是成人的语言,便觉得晦涩难懂。但是,因为他的文字离生活并不远,写的都是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小事,所以,幼小的我,心里便觉得,台湾跟我们的生活也如此相像,没有距离和生疏。
但他最大的本事,是在细微中见博大,于浅滩处见深渊。
寻常一件小事,在他的笔下,永远那么有趣味,有温度。
譬如他写《鸳鸯香炉》,最后写到,寻常卖面摊子的夫妻,在做生意的空档时间合吃一碗面,妻子只一径把肉夹给丈夫吃。
这人间烟火气的夫妻生活,比那些山高水远的大人故事,更令他动容。
幼小的我,读了,便也觉得,的确如此,从此,我也学会把目光留驻在身边的一事一物上。
有天在路上,见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耄耋夫妻,交手而握,像小情侣一样偎依前行,竟也能让我热泪盈眶。
好像记忆的洪流,把我一下子带到了十来岁的那个下午,在林清玄的书中,看到他的文字时的感动。
……
我还很喜欢他写的佛事,和美食。
迄今为止,每每经过庙宇,都想走进去看看,是不是和他笔下的佛情一样动人(当然,失望的时候居多)。
……
因为他的文字太美,小时没有网络,便有足够的空间,去遐想他的样貌。
或许,是一个像徐志摩一般清瘦帅气的才情诗人吧。
直到我上了大学,买了电脑,通了网。按捺不住好奇心,一搜,立时就后悔了。
我难过了好一阵子。
很久都没从这个破灭的粉红泡泡里爬起来。
顺带着,对一切美好的文字,都心有戚戚了——说不得,背后又是一个……嗯……不可描述的样貌吧。
但,这毕竟是年少轻狂时的想法。
等到年岁渐长,自身也有了阅历,这才发觉,少小时的自己,是多么肤浅。
好的样貌固然是天赐,有趣而聪慧的灵魂呢,同样万里挑一。
如果上天愿意给我林清玄一般的才情,那么,即便把我造如无盐,我也是愿意的,何况,林大师也不至于如此。
现在,我见到的能人越多,越觉得天才的难得。
努力就能达到的,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灵光灌顶一般的神来之笔。
生前最后一个微博像林清玄这样,小时吃过苦,又能在苦中品出甘甜,还能有慧根,从佛事中参悟人生道理,还能吃遍天下,从烟火缭绕中重新寻找到爱和生命的意义,如此完满的作家的一生,哪里去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