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沈院是和谁一起,我记不清了。
如果确实记不清了,那应该是和女儿一起,在她还是个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
那个时候几乎每个双休日和假期,我都带着她往外跑,除非刮风下雨天出不了门。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0844/7ecaa28dc1b478f8.jpg)
沈院就是一个公园,是为描述晋朝时期从百济(韩国)嫁到普陀的孝女沈清而修建的中韩友好文化园。
由此,最先一次带女儿去游园的目的绝对不可能是看风景这么简单,所以我可以想象得出那一次女儿玩得肯定不是很开心。
说来也凑巧,我第二次搬家落户竟是在沈院旁的一个小区。从小区东门出发,沿着小区北面围墙外的健身绿道走个1不到公里,就是沈院的入口了。
天气不冷的早晚时光,去沈院的那条绿色健身道是我户外锻炼的首选。路上行人不多,最令我欣喜的是这条路是夹在山与楼之间,加上路两旁树木已长成绿荫,所以早晨和傍晚行走在路上几乎是晒不到太阳的。
这几年沈院的樱花在整个岛上也开出了名气来。各种品种各种颜色的樱花前前后后可以开个三周左右。所以每年樱花盛开时节,我至少有一个月是天天往沈院跑,我怕我一个疏忽就错过她的美丽——每一株樱花的繁华也就一星期左右。
像今天,我一个走向沈院,只因为阳光晴好,山色已是五彩斑斓。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0844/c3e70ae74ffd1eb7.jpg)
我看到有爸爸妈妈在院子里一只手牵着孩子,一只手对着一些纪念物指指点点,嘴巴里还说着什么。我觉得好烦。我像那个被牵着的孩子一样,压根就不愿意听,或低头或抬头或走马观花或驻足凝视,全在自己的兴趣。
恍惚中我明白了,现在那个孩子的状态应该就是当年被我拽着到处游玩的女儿的那个状态。
这些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不听话气不打一处来,有点拼命拽着孩子的手以示意,有的压低了声音直接指责起来。毕竟是公共场合,不宜大声说话,这些有素养的父亲母亲感觉到现场教育无效后就直接把孩子往院门外拉,越往外拉,语音自然越大了起来。孩子无所谓你多大声了,他呼吸到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很满足很高兴。
来到户外草坪上的那个孩男孩不问不顾一路跑,摔跤了也不啃一声,顺势翻个跟头索性躺在阳光里。偶有几片树叶落到身上,孩子很大声的问:妈妈(爸爸),那是什么树?
没叫他问的问题偏好奇,叫他记的东西总是不感兴趣,却是很自然地在和大人们的东拉西扯中长大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0844/46d5c465583ed524.jpg)
我远远看到的那几个年轻父母,像极了当年的我。
他们现在还不知道。等孩子长大了,他们才发现自己会做父母了。
如果现在的我牵着那时候的女儿第一次来沈院,我就只叫她站在樱花树下,看天空看花朵,让阳光和花瓣都尽可能地落在她身上。
或者是深秋,我陪她看满山的五彩缤纷,多美好。
至于沈清的故事,如我,等三四十岁后才知道,又何妨。
如果还可以,我愿意有意无意地牵着女儿的手在这院子里和公园里走走看看。
春季,看到别处的樱花开了,惦想起沈院的樱花树;夏季,沿着绿道跑步,不知不觉跑到了一丛绣球花前;秋季,有风的日子里也可以看到最美的看日落;冬季,如果太冷,我们可以依偎在自家窗口望着满山弥漫的荒草与寒冷。
史铁生在一个中篇小说中所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地坛),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像我们这样的小城,宁静的去处自然更多,按我们当地人的说法,这里是菩萨落脚的地方,得天独厚。
找个工作日的大清早去沈院,不用担心会遇见一个人打破清晨的宁静,只有路两旁高枝上的鸟叫声一呼一应,清脆响亮,让人想留步细听,又不由自足地往山里走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0844/d318eed617a48be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