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点到达西安,报到吃饭,稍作停顿便和同室的小赵老师去了大雁塔。我们在外面徘徊了一会儿,决定买票进入大慈恩寺。一进寺门,我就后悔了。各个殿内金碧辉煌,各路神佛汇聚其中,对于我这个不信佛,不拜佛的人来说,最多的是讶异地看着小年轻们排着队一个挨一个地双手合十,下跪,磕头,作揖。讲解员、游客;中国人、外国人;男的、女的;大人、孩子……天哪,这是寺庙还是菜市场!听说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朝圣信仰的时候,进门还要买门票。也无怪乎大家这么“热闹”了。
走到寺中的大雁塔下,才正感受到了古老和沉静。双手抚摸着古色古香的墙砖,看着大雁塔的简介,知道它是玄奘法师为藏经而建,于是觉得耳边的喧嚣声逐渐远去了。
寺庙后院,以玄奘取经为主题一一展开。在这里,讲解员的声音很小,游客们聚精会神地听,神情庄重,连观看壁雕的眼神也充满了敬畏,这才是寺庙该有的景象。随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述,一个鲜活的、坚毅的、勇敢进取的唐玄奘出现在脑海,并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唐玄奘俗家姓陈,他五岁丧母十岁丧父,从小受尽人间疾苦。后随兄入佛门做小沙弥,他天资聪颖,勤学苦读,不久就受到破格录用。在研习经文时发现很多经文有漏洞,萌生西行求经的念头,但不被肯定。他跟随逃荒的流民混出长安,踏上西行之路。他发誓:"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决不向东一步以求生",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他曾在沙漠中迷路,五天四夜没有水喝,靠着地上的人骨和天上的大雁的指引走出了困境。回来后他感念大雁的恩情,在西安的大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
他经历了四年的艰辛,他终于到了印度的那烂陀寺。六年如一日,认真学习翻译。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入印度,另译有《大般若经》。玄奘归国后,将沿途各国的风 土习俗以及~政治、历史、宗教上的遗迹轶闻,写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般若,是我最喜欢的梵语,是通达最高智慧的意思。玄奘法师改进翻译方法,潜心翻译经文,不断讲经布道,只为使凡人超脱苦难,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法,通达自己理解的最高境界。这种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我震撼,我又何尝不是想和有共同追求的老师们一起,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般若境界。
人生在世,能选择的路很多。有坦途有曲折,有安逸有磨砺,走哪条路全凭内心。我也选择了一条路,一条磨练自己意志的路。前路茫茫,没有尽头,可我依然在走,有人说我傻,有人不置可否,有人一笑了之。我均视而不见,因为我的眼里一直只有远方。玄奘法师不畏艰辛、刻苦钻研、大公无私感动了我,震撼了我。在离开之前,我有一种想要跪拜的冲动,奈何被感动的人太多,跪拜的人也太多,我便没有上前,于是仅以此文表达我的敬仰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