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这世界哪里都有中国人!

这世界哪里都有中国人!

作者: 作者悠然 | 来源:发表于2022-05-28 23:21 被阅读0次

    『外交趣闻』

          2004年9月,非洲大地依旧酷暑难耐,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的全权大使郭崇立意外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这样写道:

        “大使先生,我叫玛娃马卡·沙里夫,是一位即将中学毕业的肯尼亚女孩,同时我也是几百年前郑和手下的后裔,我想回遥远的中国看看,您可以给我一些帮助吗?”

          这封信让郭崇立大使感到很震惊,因为几百年前郑和带领的船队确实到达过肯尼亚,但是从来没有记载有人留在了这边。难不成这个本地姑娘真有什么证据?于是郭崇立大使联系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专家,一起来到了写信的小姑娘沙里夫的家乡,蒙巴萨省的帕泰岛。

          只是抱着试试态度的沙里夫看见郭崇立大使的到来,非常高兴,因为她一开始就觉得自己的信大概率会石沉大海,没想到大使先生真的来了。

          沙里夫的母亲告诉郭崇立,沙里夫说的都是真的,因为她们这一脉一直都流传着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沙里夫母亲小时候的时候,她爷爷告诉她的。 

          几百年前,有一艘来自中国的船只在这附近的海域沉没了,一些水手在落水后游上了帕泰岛。当时岛上的非洲居民从没见过黄皮肤的人,因此充满了敌意,不愿意让水手们在这里生活。然而很快中国的水手们便做了一件大事,这让原本敌视中国人的本土居民一下子改变他们的态度。原来当地有一条巨蟒,在村庄周边多年了,而本地居民由于生产力落后,都不会制造铁器,但是中国水手来了,发现了这条巨蟒在危害居民,于是就设下陷阱,把它给杀了。这消息传到当地居民那边,他们都欢喜雀跃,一改之前的态度,开始欢迎中国水手居住在这里。

          身在异乡的这些中国水手,从未放弃过离开这里回到家乡的念头,可是后来在宣德帝之后,大明已经无力再次远航了。因为对大明来说远航政治意义多于经济意义,不停地往外出钱,而没有回流,国家也就无力再支持远航了,再加上1433年郑和的病逝,使得郑和之后,明朝再也没有远航过。这些在岛上的中国水手自然也就没有回国的希望了。为了不忘记祖国,他们在岛上自己重新建起一个村落,取名“上家”,和他们出发地“上海县”发音差不多。为了繁育后代,他们开始与当地的女子通婚,但是他们提前约定好了,生下的子女互相结亲,尽量保证血统的正宗。由于靠着大海,这些水手也经常到海里的沉船中打捞东西,但是基本都是一些破碎的瓷器碎片。

          人都有生老病死,这些水手过世后,都选择了葬在靠近海边的地方,他们希望能够离家近一点。他们的坟墓也都建造成中国式的坟墓,他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陪葬,但是为了寄托思乡之情,选择把自己捞出来的瓷器碎片陪葬。中国人的勤劳聪慧让上家村曾经非常繁华,然而随着西方航海技术的发展,殖民者出现了。

          葡萄牙率先来到了非洲,开始在这里大肆的杀戮和掠夺,繁华的上家村自然逃不过葡萄牙的眼睛,于是就入侵毁灭了这里。为了生存,水手们的后裔被迫牵出上家,搬到了西尤村,但是他们很多人都记得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光阴流逝,渐渐的他们开始和当地的居民通婚,样貌也越来越像黑人,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搬到别的地方去。西尤村就只剩下沙里夫一家人是中国水手的后裔了,沙里夫的母亲甚至拿出来他们祖传的青花瓷。

          随后郭崇立派人查了相关的资料,发现郑和第四次下西洋确实是从上海县的太仓出发的,而在上家村的附近海域也确实发现过明朝的沉船。

          想要回国看看给郭崇立大使写信的玛娃马卡·沙里夫,她从小就坚信自己是郑和水手的后裔,因为她和她母亲有很多的外貌特征都和当地的居民不一样。尽管经过几代的通婚,他们的皮肤也成了黑色,但是仔细看她们并不像当地人那么黑,头发也没有天生的自然卷,嘴唇也没那么厚。当地的其他孩子也都愿意叫沙里夫为“中国女孩”。

          1999年,沙里夫小学毕业后,进入了拉穆岛的一所职业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图书馆里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为了尽可能了解下中国的样貌,沙里夫经常在图书馆里看有关中国的书籍。然而这些书籍都不是中文版的,沙里夫想要达成学习汉语的心愿有点不太可能。

          有一次,沙里夫听别人说省城蒙巴萨有来自中国的商人,这让得到消息的沙里夫喜出望外。于是她开始攒钱,希望能够到省城去找中国人学习汉语。沙里夫一有时间就替别人打工获取报酬,捡垃圾卖钱,在经过两年的积攒后,沙里夫终于攒够了到省城的路费。于是在2001年的暑假,沙里夫独自前往了省城蒙巴萨。

          到了省城的沙里夫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到哪里找中国商人,忽然她看到一家饭店的门口招牌上写的好像是中国字。于是沙里夫鼓起勇气走了进去,在确定饭店老板是中国人后,高兴的向老板说自己希望您能够跟随他学习汉语。

          这个老板名叫赵汗青,来肯尼亚好几年了,一直做着饭店的生意。在了解到沙里夫为了来省城攒了两年的钱后,有点感动,于是他不仅答应教沙里夫汉语,还资助了她20000先令。沙里夫当下愣住了,没想到一点都不熟悉的中国人竟然对自己这么好,这么善良。她更加坚信自己就是中国水手的后裔了。

          暑期很快过去了,沙里夫回到西尤村继续上学。有一天放假的时候,正在家里干活的沙里夫发现村里来一个考察团,沙里夫好奇的出去观看。结果发现里面有一个人也是黑头发黄皮肤,沙里夫以为他是中国人,沙里夫特别开心,她觉得中国人这么善良,该自己回报了。于是就邀请考察团到自己家做客,还主动把青花瓷碗给拿出来让他看,谁知这个客人竟然把他们祖传的瓷碗给摔碎了。尽管这个客人一直道歉,但是沙里夫还是很伤心,默默的把所有的碎片都收起来装到一个箱子里。

          等考察团走了,沙里夫听别人说道那个人不是中国人,是日本人,这让沙里夫更加生气了。在赵汗青的帮助下,沙里夫不仅汉语突飞猛进,还顺利的读完了高中。要知道在非洲那个贫困落后的地方,大多数人能读完小学就不错了,而沙里夫却是高中毕业的,算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于是便有很多人到沙里夫家里提亲,沙里夫对此烦的不行,因为她还没实现自己的梦想,到中国去看看。于是,沙里夫鼓起勇气,用自己刚学的中文歪歪扭扭的给郭崇立大使写了一封信。

        2005年,郭崇立大使第二次来到了帕泰岛的西尤村,这次郭崇立让沙里夫母女带领他到曾经的上家村看看。此时的上家村早已经是荒无人烟,只能远远的看到离海边不远的山壁上有几座坟堆。郭崇立大使走了过去,发现这些坟堆周围还有一些瓷器的碎片,郭崇立甚至在一座坟堆的墓碑上看到“王总兵”的模糊字样。

          郭崇立大使愈发相信这里埋葬的就是曾经的大明水手,他捧了一捧土洒在他们的坟堆上,又洒了一瓶酒,祭奠这些埋骨异乡的水手。很快郭崇立大使回到国内,汇报了此事,同时向教育部讲述了沙里夫的愿望。这个时候,正在拍摄《郑和下西洋》的吴建宁导演来到肯尼亚取材,在国内的郭崇立立马让大使馆的人带着摄制组到沙里夫家里。在这里吴建宁导演认真听了沙里夫的故事,同时拍摄了打捞上来的明代器皿和当地居民受中华文化影响的生活细节。吴建宁导演甚至发现了当地人打捞的古钱币和两个大瓮,瓮上面有明显的龙的图案,吴建宁导演认为这应该是明朝皇帝对非洲国家的回礼。

          这些时间让吴建宁更加相信这里确实生活过一些中国人,沙里夫说的有可能是真的。沙里夫把自己祖传的青花瓷大碗给吴建宁看,同时说了摔碎的原因,看着难过的沙里夫,吴建宁安慰道:“你放心,我们可以把他粘起来。”

        这个时候,在国内的郭崇立大使也传来好消息,中国教育部特批了一个肯尼亚到中国的公费留学名额。2005年7月,沙里夫第一次来到中国,踏上了这片祖先们日思夜想的故土。南京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让第一次到大城市的沙里夫格外的好奇,她感叹道:“中国真漂亮啊,肯尼亚都没这些。”南京的副市长徐慧玲亲自接见了这位特殊的留学生,并送了她一条纱巾。曾经采访过沙里夫的吴建宁得知沙里夫来到南京了,于是主动邀请沙里夫到他家做客。

          这次来中国留学,沙里夫将要待七年的时间,学两年汉语,然后再学五年的中医。沙里夫为了入乡随俗,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夏瑞馥”,就是她名字的音译,可后来她又觉得这个名字不太好,于是给自己改名“郑华”。当沙里夫在中国快乐学习的时候,她的妈妈却很担心,经常给沙里夫打电话询问近况。沙里夫总是开心的说自己受到了热情的招待,过的很好。中国七年中,沙里夫不仅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汉语,拿到了学位证,也曾到过郑和船队出发的点太仓,太仓人确实把她当成了郑和的水手后代,非常隆重的接待了沙里夫。

          沙里夫学完医术后,她并没有选择留在中国,而是回到了肯尼亚给当地的居民救死扶伤,为中肯友谊继续书写着新篇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世界哪里都有中国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gw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