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商业的本质,是一种高效率的交换,可是如何让你信任我?
马云说,阿里巴巴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那么,天下的生意为什么总是难做呢?
我们试着找找答案。
上一篇,我们学了三句话:
1、商业,不是一门关于生产的学问;商业,是一门关于交换的学问。
2、劳动创造财富,交换激励创造。
3、货币切分了买卖,商人连接了交易。
我们可以记住一个结论:
商业的本质,是交易。
更先进的商业,就是更高效率的交易。
但是,这世间的万事万物相生相克。
有好,就有坏;
有黑,就有白;
有上帝,就有撒旦;有英雄,就有恶龙;
信息不对称――
在商业世界,既然有英雄(比如货币和商人)在促进交易,就一定有恶龙在阻碍交易。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无时不刻不在想方设法阻碍交易的两条恶龙:
信息不对称,和信用不传递。
先说第一条恶龙: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张三到东北的朋友李四家玩,吃到他家自己种的米饭,惊了,说:你们家的米,怎么可以这么好吃啊?哪里买的?我也去买点。
李四说:不是买的,自己家种的。你要是喜欢,就带点回去呗,都好朋友,要啥钱。
张三说:那不行,那多不好意思啊,我还想吃完再来呢。你就随便给个价钱,我以后才好开口,厚着脸皮继续要。
李四说:那,那就5块钱一斤吧。
张三说:好……给我200斤。
张三回到上海。有一次,王五到他家吃饭,惊了,说:你们家的米,怎么可以这么好吃啊?哪里买的?我也去买点。
注意,关键的地方来了。
这时候,张三想: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我知道这个大米是从哪里、从谁手上、花多少钱买来的,但是你不知道。那我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啊。
张三对王五说:你想知道吗?就不告诉你。想吃这个大米,来找我啊,20元一斤。
你看,这时候张三就开始做起了“买卖”。
这个买卖的交易结构,是张三从李四手上,用5元的价格“买”到大米,然后用20元的价格“卖”给王五。
张三作为“中间商”,赚了15元的差价。
这15元的差价,张三几乎没有为此付出任何劳动;
这15元,仅仅是“信息不对称”,也就是“我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给张三带来的收益。
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掌握有效信息更多的一方,常常具有相对优势,并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获利。一旦获利成为既得利益者,在没有外力的影响下,几乎都不会放弃这份利益。
几乎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获得15元的差价。这份利益合法而且诱人。
但是,这份差价,客观上减少了买家的购买意愿,减缓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生产者创造的热情,最终减少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
哇,听上去,张三就是那条“恶龙”啊。
张三:你凭什么说我“减少了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
没有我的话,王五可能要去本地超市,用40元买这种大米。
但是因为我,现在他20元就能买到了。这不是双赢的好事吗?
至于进货价,那是我的商业机密,我凭自己的本事赚钱,犯法吗?……
信息不对称,不是一个黑白的概念;
信息不对称,是一个灰度的概念。
我们先假设,在这个商业世界中,没有本地超市,也没有你。这时,王五和米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度”,是100%。因此,他们完全无法交易。
然后,有了本地超市,一定程度上连接了王五和米农,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比如说到了75%。你的朋友王五,至少至少,可以买到好吃的大米了。
那么你呢?把信息不对称度进一步降低。比如降到了50%。王五在你这里买大米,比在本地超市还要划算。你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你是英雄。
今天又出现了一个后生可畏的新英雄:生鲜电商。
因为生鲜电商的存在,王五可以说:20元,你咋不上天呢?你不告诉我,我还不会“搜”吗?
王五上生鲜电商一“搜”,立刻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你们说的那种大米,成本只有5元,现在产地直供,10元就能买到了。生鲜电商,再次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度,比如降到了25%……
这是一个无休无止的英雄与恶龙的故事。
真正的那条恶龙,不是本地超市,不是张三,也不是未来的生鲜电商,而是“魔戒”一样诱惑人心的“信息不对称”。
机灵的商人把“信息不对称”当作朋友,伟大的商人把“信息不对称”当作对手。
利用“构建”信息不对称赚钱,是一种重要的、短期获利办法;
利用“打破”信息不对称赚钱,才是一种更重要的、长期获利办法。
商业文明每向信息更对称的方向推进一个百分点,就会有一群“机灵”的商人倒下,一批“伟大”的商人崛起。
信用不传递――
然后说第二条商业恶龙:信用不传递。
信用不传递,就是离我越远的人,我越不信任。
原始社会里的物物交换,是在双方部落的共同见证下完成的。我一手交大米,你一手交羊肉,两清。除了你撒腿就跑,我追不上你外,不存在“信用不传递”的问题。
自从“一次物物交换,被切分为‘买卖’两次交易”,去掉了三个“双重巧合”后,买家和卖家,就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时间交易了。
这是好事,但也带来了风险:万一他收了货不给钱呢?万一他借了债不还款呢?
这时,交易双方,先付出的那个人就承担了风险。
而他通常只愿意为值得“信任”,也就是有“信用”的人,承担风险。
举个例子。
你亲哥哥向你借1万块钱,你会借给他吗?当然借!
需要写个借条吗?写什么借条,拿去用。方便的时候再还给我。
为什么?
因为你们从小一起长大,你对他足够“信任”。换句话说,他在你这里有“信用”。
但是,你亲哥哥最好的朋友向你借1万块钱,你会借吗?
你可能会问你哥哥,真的要借给他吗?
万一他不还怎么办?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请他写个借条吧,或者把手表押在我这里。
为什么?
因为你不会像信任你亲哥哥那样,信任他的好朋友。
他在你这里没有“信用”。他在你哥哥那里有信用,但是这份信用,没办法无损地传递给你。
如果你亲哥哥最好的朋友的下属,向你借1万块钱,你会借吗?你可能会直接说:没钱!
他不断恳求你,直到你心软。
但即便这样,可能也只有用无风险的抵押,以及合理的利息来给他“增信”,你才会愿意帮这个忙。
不管你的亲哥哥的最好的朋友,如何信任他的这个下属,这份信用,传递不到你这里。
这就是“信用不传递”。
信用不传递这条“恶龙”,在每个交易线段上,都要吃掉大量信用,导致因为信用太容易损耗,交易只能在小范围内发生。
而商人们一旦需要在大规模的、远距离的、陌生人之间促成交易,就会遇到特别大的阻力……
那么,我明明有一个稳赚不赔的好生意的时候,如何让你信任我呢?
我们的信用,如何成为有效的价值传递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