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闻刀尔登先生被誉为是鲁迅,王小波之后的第一文章高手,也因此阅读过一些刀尔登先生在网上特别出名的文章,在刀先生的文章当中,个人强烈感受到了其文采之精妙以及思想之深邃,由此,便就找来了刀先生的一些书来拜读。
对于这本书,个人感慨良多,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立体与深刻,虽然作者只是将其近年来写的杂文汇编在一起,但是透过这一系列的杂文,也可以从某个侧面去感受刀先生的思想世界以及人文关怀,关于本书的导读,个人只是将本书中个人感触极为深刻的故事梗概以及作者独到之思想提炼出来,至于更多丰富的故事以及本书作者的文笔,有待诸位自行前去阅读原本。
第一个思想要点,关于本书作者的文笔,个人以为作序的缪哲先生概括的比较到位,即“他的名词有确义,动词能使转,小品词的淡妆,更弥增其颜色;至若句式,则如顽童甩的鞭子,波折而流转,”要是介绍刀先生的文笔,可以参考这句话。
第二个思想要点,刀先生特别不喜欢有些人的一种脾气,那就是,他喜欢的,不许别人冒犯;他敬重的,不许别人轻视,在人际关系中最真实的状态,就是妥协,而且你非得要保留自己批评的权利,但这种做法,结果有可能使得真正的恶意反而要在心里酝酿。
第三个思想要点,刀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别具一格,比如,自己家孩子考试考的不错,直接给钱,然后个他玩游戏把钱又赢回来,又比如,他去他朋友家,他朋友家的小姑娘送上一盘水果,说:“先生吃大的,园园吃小的。”但作者心里说:“哦,这个小伪君子。”等等,在刀先生看来,他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除了正规的教育,世界上还有各种见解、各种行为。
第四个思想要点,这个要点,得借用鲁迅先生对钕隶与钕才的区别来说明,在鲁迅先生看来,“自己明知道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钕隶。如果从钕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对于很多人而言,自己明明身处在一个猪窝的环境里,却还在逼自己在这种环境里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真是如鲁迅所言的万劫不复之奴钕才了。对于这点,作者深刻觉察到了,所以作者对本身所处糟糕环境【闻哥】下的些许成长,没有半点所谓的感恩之心。
在那个时代里,作者发现那些人的教育训练,就是把孩子召集起来,告诉他们太阳绕着地球转,或达尔文是猴子,但在作者看来,这不过是谬见的强迫教育。而要孩子自己动手来证明达尔文是猴子,得逼着他发动全身的恶意,抛弃对同类的所有同情心,蔑视一切他已知和未知的逻辑,把对事实的任何敬意踩到泥淖里去。前一种是对羊的训练,后一种兼有对狼的训练。
前一种训练出来的是食物,后一种训练出来的,除了做食物,还会为主人捕食。对知道达尔文不是猴子的成年人来说,去批判达尔文是猴子,要先对自己进行无耻训练;对孩子来说,没有这种痛苦,而更坏的却是,他将不知道这里面有羞耻。对小学生,或任何对该对象无知的人来说,去批判一种对象,很像是一种轻松的游戏,在里面人们可以满足一种运用无知的暴力快感。
更为严重的是不需要理由!——这才是要义所在。慢慢地就养成了习惯,习惯于不讲道理,习惯于说谎,编造是非,习惯,把别人往坏里琢磨,习惯于依赖愚昧,并从愚昧中发现出力量,体验到快乐。
第五个思想要点,历史人物张巡。此人出生在唐朝,是有名的忠臣,他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坚守睢阳,最后还是没防守住,被敌方抓住后,骂贼而死。这样的人,光看这段简史,似乎足以彰显其忠臣本色,但若是了解其守城过程中做的一些事,或许你对这个忠臣的理解会有不同的视角。
当时他在守城的时候,粮食吃完了,甚至老鼠都吃光了了,这个时候还要守城,怎么办呢?就开始吃认,他自己先动手把自己妻妾傻了,分给将士吃,吃完这些,再吃老弱妇孺,总共吃了三万人。后世有些给他写传的,提及这段事怎么说呢?李翰说,吃认确实不好,但他毕竟是为了忠君,所以不能求全责备,韩愈压根不提这事,新唐书只提到说他吃妻妾等等,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后世还将这个故事改编成了一个戏剧,把这个张巡斥妻子的对话过程,细腻的演绎了出来。
我个人看到这段历史是悲痛与沉重的,就像作者在文中所说,中国式的道德观是一张价值表,排在高处的,可以压过低处的,如果最高的一条“是以人为手段”,那么,有太多的名义,顺手拈来,便可用来沙人,而且在作者看来,礼教自己是不沙人的,它只负责劝人甘愿被沙,以及将惨状叙述为妙事而已。
第六个思想要点,作者对酷吏的看法。第一个,在作者看来,没有罪恶的社会一旦出现,只能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作恶的能力被同治者独占了,而在这里指的就是历史上的一些酷吏,他们上任,直接沙人沙到你服气不敢犯事为止。第二个,有的酷吏对那些对方豪强定罪定得特别狠,倒是对平民百姓放得很宽松,于是有人对酷吏,歌功颂德。
但在作者看来,酷吏能去恶人于一时,却助纵恶之制长命百岁。何况酷吏绝不是秉法之人,如杜周所说,哪里有什么法律,人主的意旨就是律令。酷吏往往善伺上意,便在于此。为酷吏鼓掌的人,需得有把握自己绝无可能犯法,或者犯忌,否则不要抱怨得不到公平的对待。
第七个思想要点,作者特别不喜欢司马相如晚年《封禅文》谄的方式,即先意承志。就是你在帝制下讨生活,不说些奉承话,是不可能的。但把事情想到前面,为言主人之所难言,事主人之所未事,这就是典型的奴才,奴才与奴隶不同,奴隶是不得已而为,想不做而不可得,而奴才则其乐陶陶,一日无主,反倒浑身不舒服。
第八个思想要点,古代的儒家知识分子痛恨宦官,但这个制度是他们发明出来的,而且也没有提出设计推倒这个制度。
第九个思想要点,奸臣严嵩的塑造。在作者看来严嵩没我们历史上写的那么坏,但是他被塑造得那么坏了,怎么塑造的呢?第一,传统的泛道德观念,认为道德冲突乃是社会冲突的主干,我们的失败,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有坏人在捣鬼,所以某个时期正直失败,要找个背锅的。第二,证敌有意抹黑,严嵩的证敌主要是徐阶和王世贞,徐阶修《明世宗实录》,而王世贞他爸被嘉靖处死,他不敢恨皇帝,就把这个气发在严嵩身上,严嵩的传记就是他写的。
第十个思想要点,冯道的故事。冯道身处的时代,使得他可以历仕四朝侍奉十一主,所以有人认为他拿丧君亡国不当一回事儿,不忠不义,但那个同朝之间,父子相残,君臣相噬的乱世,有忠义可言么?其次,冯道干的事迹,其人品行廉俭,感悟李嗣源,劝耶律德光不事沙掠,如他救下违反买卖牛皮禁令的二十人;如武将把抢来的妇女送给他,他置之别室,访得其家送去,及随辽北上到恒山,见到被辽兵俘掠的士女,掏钱赎出,设法送归乡里等等,这些在那些儒家知识分子看来都不算什么。
为什么?第一,古代老百姓做刍狗做惯了;第二,史上名气最大的,不是大凶大恶之人,就是大仁大善之人,说明社会出了毛病,不是纵人为恶,就是逼人去做常人所难之事;第三,汉代起,忠的地位上升,成为伦常之首,以忠君为大节,把它像草标一样插在头顶上,倒忘了孔子的仁义,只知吠非其主,不问善恶是非,凡忠必愚。
第十一个思想要点,海瑞的故事。他曾有个五岁的女儿。有一天,海瑞见她拿块饼子在吃,问起来,是家中的仆人给她的。海瑞十分愤怒,说,你是女子,怎么可以从男仆手中拿东西吃?简直不像我的女儿,你要是能知耻而饿死,才是我的女儿,这个五岁的小女孩,哭啼来,再不肯吃饭,七天后真的饿死了。再有,海瑞是孝子,头两位妻子,与婆婆不和,都被休掉,其中的潘氏,过门不到一个月,便被逐出,第三位夫人在家最久,最后与一妾先后自沙。
第十二个思想要点,忠孝价值观。古代当君权越来越强大,“忠”越来越被强调时,与之颉颃的“孝”,也越来越添进些可怕的内容,——割大腿肉来给父母治病,这样的人,到唐代已至少有三十多位,到后世则更有刺心截肠、剔肝抠眼等等,十分恐怖。
在作者看来,也许问题不于“忠”“孝”这些范畴本身,而在于缺少一种普遍的正义观,高于具体人际关系的价值,再有因为古代几乎没有我们今天愿意称之为“公”的结构,家也是私,国也是私,——是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同治者的私有之物(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的荒地都是僭主)。
我们可以说“古代社会”,但得意识到那种“社会”并无清楚的边际,也无自己的价值体系。那种社会没有管理,像个战场,任由强者逐鹿,也由“忠”“孝”之类的狭念像野兽一样不受羁束地驰骋冲突。
第十三个思想要点,古代的百姓斥认。王莽悬首宛市,百姓在下面用石头掷,甚至把他的舌头切开分吃。董卓之诛,长安人欢忭之余,给他肚子插上灯;刘瑾之诛,仇家买他的肉,一文钱一块;袁崇焕的凌迟,在京师大快人心,当刽子手从袁身上割下肉来,百涌上去抢,袁崇焕的肉据说卖至一两银子一块; 后来袁崇焕被洗白,但那些百姓在作者看来, 也不会有什么内疚。他们会认为受骗或骗人的是荒地,而不是他们,他们是在做一件正义的事。他们不关心事实,关心的是如何把自己从这一负担解脱,让别人来告诉我谁是“坏人”,我只负责吃掉他。
第十四个思想要点,在作者看来,鲁迅说中国社会有“水浒”气,这种气可做两种理解。第一是爱幻想,受累或受气之余,花几文钱,听说书先生口若悬河,什么武松打虎,李逵沙人,神飞,并不是幻想有什么好汉来解救自己,而是幻想自己做好汉,如阿Q的自己革命,先沙小Q,后沙王胡,抢元宝和宁式床,和吴妈困觉,“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小人物的最高幻想,大致如此,若真的心怀仁义,早已下场如王伦,而来不及做故事的主角,呼保义而天罡星了。“水浒气”的第二种,是随时可以为贼,在道德观上,并无障碍。匪首上法场,万人同观,快意之余,不复嫉妒,哪怕自己也遭过他抢。
第十五个思想要点,作者对隐士的看法。一代一代的隐士,挣脱一个网罗,却挣不脱另一个网罗,人身独立了,精神依旧徘徊在旧局中。隐士是批“说不”的人,但仅仅说不,还是在回答人家的问题,不意味着有自己的新问题。纵然背道而驰,还是在同一条道路上呀。
我们看各朝各代的隐士,从《后汉书》的《逸民传》翻到《明史》的《隐逸传》,两千年间,一点儿进化也没发生。做的事还是那么几样,想的问题还是那么几个。一种历经千年的传统,竟谈不上有什么发展史。
如此爱山,如此爱水,止于观赏,对满目的松师石友,竟从不曾发生知识的兴趣,是件奇怪的事。没有一个人想到事实的考索,没有一个人去建立新知的体系。天天混迹在自然界中,对自然的运行,毫无体察,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惭愧。人人如此,代代如此,一直到两千年后,才出了一位徐霞客。
在人皆入彀的时代,隐士是最当被寄予希望的一批人,难得的独立群体,可惜一直没有独立地发展,像镜中人,虽然相反,却仍是主流的影像,没有新的价值观。
第十六个思想要点,在作者看来,儒家有很多高明的地方,提倡道德生活,维系传统,最有力焉,但有几种不足,第一是正直上的法古。每朝每代,用不了一两百年,往往天下糜烂,在儒家看来,只是因为对他们的正直主张遵从得不够,而从来没认真想过改变主张。
另外,儒家对物理世界的知识,几乎没有兴趣,对灵魂问题也不大关心。我们知道,有两种事物,最值得也最能促使人动脑筋,一个是广不可测的世界,一个是深不可及的内心。但孔子的智慧,在清人看来,仍历历如新,因为这一知识体系,大抵不出人伦世界。士人是国家的脑筋,他们不动,就没得动了。
第十七个思想要点,在作者看来,孩子不会知道好人和坏人在道德上是共同体,彼此需要,相互寄生;也不会知道,好人通常是希望坏人变得更坏的。最好是坏到透顶,无以复加。如果这些坏人一时未臻极境,那就推他们一把,假如天堂的意义在于它和地狱的间距,毫无疑问,当沉沦者沉得更深,升华者也就升得更高。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该书其实谈了诸多历史人物故事的细节,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能更立体的看清历史人物在时代背景下的复杂性,在复杂的背后,也能看到本书作者秉持着的价值观念与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自己能透过这些故事,原则,理念,从而反思自己当下行为及现状,尽力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