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东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上田正仁的《思考力》。
请淡定,这本书不是说物理学知识的。
并且,本文和此书本无关(但这书确实不错,平铺直叙、态度亲和)。只是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刚好和最近自己对于“思考”这个话题的思考有所互补,于是尝试把这些点归纳起来——请看下文。
图片来自网络看书学习(或者说“思考”)大概有好几个阶段:
1. 看到书本精彩的地方,“卧槽!”。鸟飞过了,但是天空没有痕迹。
2. 觉得书中精妙、重要之处对自己很有触动或者很有用,于是摘抄到本子上。但有时候会因为嫌麻烦没去动笔或者做记录而错失一次深度思考的机会。
3. 过一段时间翻阅之前的笔记,固然有的句子依然令人心潮澎湃,但有的句子已经变得干巴生硬——脱离了情景。诚然,牛逼的句子自带出场音乐,适用于各个时代。但是大多的句子还是必须融入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比如说原书的上下文),所以最好在做笔记的时候把场景也记录下来(上下文一起摘抄),方便自己回忆和他人阅读。借用吴伯凡的故事:你说你有脸盲,大家不太相信;但你要是说你连爸妈的脸都记不住,大家深以为然。
4. 句子为何对自己有触动,定是你的接收器与其频率在某个点达到一致。若是不闻不问,那么这个点也就滑过去了(即1)。如果能继续幽境寻路,就能加深我们对该事件的认识。比如说故事情节让你触动,是因为你也可能经历过类似的情况。但之前你只是“被动”地触动,如今你是把意识冰山挖出了个大洞,看到一点本源的东西——思路更加清晰,情感更加准确。
5. 上述的操作的好处是:你从别人的小说里得到了自己的东西。即“无”到“有”的过程。但还可以做得更好——从“有”到“好”(俗话:从优秀到卓越)。从别人(或自然界)的作品中得到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固然是值得庆贺的。但一颗幼苗能否成为参天大树,还是需要有许多资源——云杉的种子只能确保你有成为树木之王的潜力,但无法保证你一定能做到。所以,在这个进阶的阶段,我们需要大量的“粮资(时髦的说法——刻意练习)”去填充我们稚嫩的想法。
最常见的,查阅各种论文、专著;参加该课题/命题的研讨会。并且反复进行这个过程。
这一步是很难的,原因有多个。一者,我不曾开启过这扇们,对于未知总是保持有恐惧(比如需要多少时间、精力等);二者,这个领域可能还真没有前人踏足。或许有人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和我一样,都停留在第四步——已经很满足了。这种态度无妨,因为世界那么多未解之谜总不能都等我们解决吧?(况且大脑的运作还是有消耗的,只能事分轻重。)
但人却不能永远停留这一步。想要有所建树,要想为人民服务、要想建设更美好的生活,要想国富民强,付出是必然的。
此外,在步骤5之后可能还有步骤6,步骤7。过早停下,啥也不是。君不见,80年代的万元户如果死守着那些钱,到现在算什么?大概只能买一个马桶的位置吧?之前可是能买下整个马桶厂。学习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大家心中期盼的减肥过程——君不见,读高中时候胖的人有多少?
最后一点,“法外之法”,大家熟知,却不太能做到的点:
永不言弃的精神。
如果说一秒钟从一个懒鬼变成一个勤快鬼是不可能的,但至少可以尝试改变下比率吧?
现在我是40%勤快鬼+60%懒鬼,那先定个小目标?
。
。
。
。
。
。
用一个亿把懒鬼压住,然后解放勤快鬼。
好吧,说笑了。调整下比率,比如把勤快的部分上调到45%,比平常放弃的时间多加1分钟,比自己的冲动慢1秒……希望自己能早日达到小目标,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