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作为出生自"教育世家"的产品人,我对于教育领域怀有激情。
不过,在正式开始设计教育产品之前,我需对整体的方法有个梳理,避免被自己的激情带入歧途。
很多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创业者,在产品设计中会有这种情形:
创业者怀揣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产品,希望以此改变教育现状并改变世界,可惜,用户并不买账。
为何?因为用户不觉得这件事跟他有关系。
不论有多么好的理念与愿景,产品仍应从需求出发。需求,即用户切身感受到痛苦的事情,等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有教育理想容易,实现理想并不容易。
相似的,如果自上往下,从政府关系推动教育产品,但是若不解决用户(包括家长、教师等)的需求,即使一时得利,最终难免如王安石变法的结局。
在明确上图的主线索后,设计教育产品还需综合考虑以下要素:
余下本文介绍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现有市场的竞争情况,二是我访谈了几个学生家长的收获,三是我初步构思的产品方向。
二 现有市场情况
目标用户人群限于本次调查目的,仅粗略了解了针对初中人群的市场。
初中生/家长群体的市场(6093万人)
该市场解决的需求粗略分成三大类:提升素养、提升成绩、综合。
提升素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科学、情商、兴趣素养等,约158家公司;
提升成绩包括综合学科、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约543家公司;
综合类包括升学择校、留学考试、行业资讯等,约264家公司;
主要产品模式包括:
O2O教学、自适应联系、一对一直播、录播网校、课程应用平台、智能答疑、媒体资讯、线下培训、游戏化等。
初中教师的市场(349万人)
该市场目前解决的需求包括教学能力提升、教研、教育行业资讯。
教学能力提升方面较优秀的产品包括:继教网、学科网、作业盒子等;
教研方面产品有学乐云、题管家、ebooo、习网、高分网、老师助手等;
产品模式以媒体资讯、教学学习辅助、社区为主。
初中学校的市场(5万家)
该市场目前解决的需求包括:
家校沟通、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管理、教学软硬件采购、教务系统、招生、企业培训方案、教育行业资讯。
产品模式以教学、教务管理系统为主。
在所了解的初中范围内的公司中,多数面向学生及家长的群体;其次是直接面向学校,最后是针对教师(甚至有两家针对教师的停止运营了)。
三 用户访谈情况
1、访谈
年级:初三-寄宿
性别:女
学习情况:一般,科目大都为B
家庭情况:农村,父母知识水平一般
访谈内容:
探讨关于学生教育方面的烦恼,家长的烦恼在于学生读完初三后不想继续念书。家长不知道具体原因,但是也不会太苦恼,认为不愿意读就出来打工(也可能是以此吓唬)。
家长也愿意,甚至主动提出让学生去补课;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要补哪一科。
家庭与学校都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仅限回家偶尔娱乐。
年级:初三-通学
性别:男
学习情况:较为优秀
家庭情况:城镇,父母皆为教师
访谈内容:
父母对于该学生的学习都较为放心。因为从小学开始都花很多时间带着。在该学生教育上并没有明显痛点。认为作为家长,主要还是关注学习成绩。
父母两人都认为家庭教育很重要,但也认为很多农村家长都不注重(两人都是在偏农村学校任教)。母亲也抱怨了作为老师去家访时的无奈,认为没有效果,建议可请优秀的家庭教育专家巡回讲座,给老师做培训,然后由老师去辅导家长做家庭教育学习。(但之后又觉得农村家长估计不会参加)。
父亲也从教师身份分享了工作中的痛点,并提出一些建议。另外也展示了学生的书柜,还介绍了与其他人互相借书阅读的情况。虽然父亲介绍了一些书给孩子看,但是却缺乏关于书的交流(父亲认为是之前比赛背书自己总是赢)。
最后提到孩子回家后不太说话,认为是学习疲惫以及叛逆期。虽是个问题,但顺其自然。
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仅特殊情况需接送时才给一部非智能手机。电脑也较严格的限制,周末会开放让学生游戏放松一段时间。
目前无补课,希望上高中后去辅导提升下语文。
年级:初一-通学
性别:女
学习情况:优秀,班长
家庭情况:经商
访谈内容:
主要关心安全问题,包括通学途中的交通安全以及交朋友的安全。甚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特地迁移店面至学校附近。
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不担心。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从小学都是靠学生自己学习。曾找邻居的数学老师辅导过。
禁用手机。
年级:初一-通学
性别:男
学习情况:优秀,第一中学
家庭情况:经商,亲戚为教师
访谈内容:
由于刚上初一,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没有太多担忧。并且因为有教师亲戚,且学校内的老师都认识,所以较为放心。学生有参加钢琴学习。
2、收获
本次访谈时间较短,且限于四线城镇,样本较少,所以得出结论过于仓促。但也略有所感。
(1)从学生教育方面
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几年来,对于小城镇学生的学习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或许对于初中的应试教育而言,现有的机制仍然让家长觉得安稳。(新一次课改会带来什么变化需再观察)
课外兴趣学习与辅导,仍然偏向于寻找熟人或常规的培训机构。
(2)教师对新事物的反应
一方面,教师(且大多数为老教师)对于校园推行的新方式,例如多媒体设备等,并不喜欢。因为对旧的方式习惯了,也懒得学习新设备。但是对于一卡通等还是持赞同意见。
另一方面,教师与家长普遍都使用微信群保持沟通(但访谈的某个班主任却对于群的管理颇有烦恼)。
四 构思
在有限的信息收集下,倒也产生了一个思路与一个产品想法。
根据访谈,家长对于教育方面的痛点需求不明显,多依托于学校与老师。而学生则多被限制使用手机。因此面向学生及家长(2C)的产品,在三四线城镇并不容易推广。
而面向教师(2C)教学能力提升的产品,由于惰性及体制的安稳,用户并无较强痛点。
而直接面向校园(2B)的产品,则需要打通校园关系,且面临着教师拒绝或懒于使用的情况。
但是并非体制内的教育就没有机会创造产品。
只是需要考虑体制由于其庞大造成迟缓,以及体制内人员的惰性。
一个思路
面向学生及家长的产品,即使推广了,也缺乏向上(教师、校园)的推动力;
面向学校的产品,即使出售了,也缺乏向下(教师、家长)的接受力;
因此合适的发力点在于教师。但是同时又要考虑教师的惰性,不能走教研提升的方向。而是切实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繁琐事。
因此这个产品并非面向学校般的求大求全,而是足够精准,选择最痛的需求,并且能够形成教师自发传播。设计上,可将原有的2B产品进行拆分。到适当的阶段,形成向上向下的推动。
这种模式,既非2B,也非纯粹的2C,或者可以说成 toB(C) 吧。(即体制内的个体用户,解决体制内的工作问题)
(从技术趋势考虑,微信小程序的开放,也将为工具性产品带来巨大的机遇)
一个想法
访谈中一个老师提到一个工作中的痛点,甚至认为如果有产品可以解决,老师之间肯定会自发传播。这就卖个关子了,是个小程序,有机会再设计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