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州是个好同志。
做好同志真难啊,要急领导所急,还要提前想出解决之道。领导未必没想到,但是领导不能自己说。
马周的建言,主要有这么几个内容:一是劝李世民修养生息,别折腾;二是劝李世民别惯孩子,骄纵诸王;三劝李世民别以宗室勋臣为藩镇,将兵在外。最要紧的有两条,一是慎选州县官,不要用武人对付;二是要唐太宗把唐高祖李渊的宫室好好修修,从城外挪到城里,方便孝敬。
我觉得马州是个有本事的人,大概比较懒,小事根本不费心做。他能只身跋涉两千里去长安,就是个有胆识的。
2. 武则天能用狄仁杰,其一,对狄仁杰有知遇之恩,其二,狄仁杰人品过关,第三,救了狄仁杰之命之后,武则天放心了。
武则天虽然是个女流之辈,却是皇帝里少有的明白人。以她的智慧,当然知道自己当家立朝,也得用能人,品德好的能人,而狄仁杰就是这样的人。狄仁杰从豫州刺史任上回朝,武则天跟他说,你在豫州干得不错,但你知道谁说你坏话吗?狄仁杰说,如果陛下认为我错了,我就改,陛下明白我没错,是我的幸运,我不想知道谁说了我的坏话。史书上说,武则天听罢,深加叹异。但是,随后狄仁杰就遭武承嗣和来俊臣诬陷下狱。其实,武则天说这话,是在市恩,皇帝给了臣子特别的恩典,臣子却不要。这不光是不给面子的问题,更牵扯到立场问题。狄仁杰在豫州刺史任上,为叛乱余党开脱,本身就担着嫌疑,武则天准了他的请求,不等于说嫌疑就消失了。此番市恩不赏脸,坐实了嫌疑。幸好,在关键时刻,狄仁杰写血书向武则天求救,洗掉了嫌疑,武则天出面,成了狄仁杰的救命恩人,也就放心了。
赏了脸,人品也就被怀疑了
自古以来,领导只要是个明白人,都得用能人,品质好的能人。但前提是,必须得让他放心。
3. 模棱宰相
即使是在明君治下,臣子说话也需要模棱两可。盼得一个明君是臣子最大的心愿,却没有人考虑怎么改变这个制度。
模棱话,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没有师承,不勤学苦练,加上心有灵犀,一般是学不会的。生硬地操作起来,被人看破,反而麻烦。
过去一些高明的算卦的大师,都会这个。你问他父母如何?他告诉你,父在母先亡。无论你是父先亡,还是母先死,或者父母俱亡,父母俱在,他都说得通,立于不败之地。汉语天然的模糊性,给这样两头话提供了特别合适的工具。只要勤学苦练,下可以街头摆摊,算卦混饭,上可以登上庙堂,伴君建功。
4. 一泻千里
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行为上来说,可能就是说了几句话;接下来引起什么轩然大波,就不是能推测出来的了。
皇帝一心励精图治,取得成果后难免飘飘然,这时侯就要防止佞臣出来作怪,但是如果皇帝听进了阿谀奉承之言,那么佞臣高升也就成了必然。佞臣一旦掌权,提点一下下属们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后,皇帝就再听不到诤言了。整个恶性循环。和上一篇一样,在皇帝的制度下,这种机制就是有问题的。
佞臣奸相,朝堂道上,络绎不绝。前面的秦桧也多,后面的秦桧也多,干吗总拿秦桧一个说事?历史是要人说的,总得找个典型来说事,找到谁,就算谁倒霉是了。
但问题不在佞臣,这机制就是培养佞臣的。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诬告其谋逆,家族自然是毁了。但是这根本不是惩恶扬善。也不是正义的体现。
5.天下是李隆基的天下,好女色好到丢了天下,也怪不得别人。
王朝政治的三大祸患,宦官、女主加外戚专权,其实都是君主自己惹的祸,赖不得别人。这些人专权的权,都是皇帝自己送的。
6. 冯道
看完介绍他的这篇,我想到了一句话: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他未必想不到后世如何评价他:没有一个做臣子的衷心。但是他大概也不会生气。生逢乱世,能苟活下来就很难得,何况见机行事,庇护一方百姓呢?
冯道虽说身为四朝高官,但也只是苟活而已。在那个乱世,只有这样的苟活,才能活下来。所谓的“长乐”,无非是知足常乐而已。
冯道不幸,生于一个什么规矩都不讲的乱世。在这样一个皇帝和武夫把文人当草芥的乱世,要求文人讲求做臣子的气节,当然是扯淡。一个文人,如果不想死的话,能像冯道这样,做一点补救工作,也算是救时了。唐代,人称姚崇为救时宰相,其实,真的救时宰相,是冯道。
7. 乌台诗案
有皇权专制,就免不了因言治罪。
“蜀有彭老山,东坡生则童,东坡死复青。”小时候家里有一本东坡佚事汇编,看过几则,觉得苏东坡真是活生生的人啊。不知道多少人空活一世,就是具行尸走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