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粮食变成爆米花,需要千锤百炼,高压强制,也需要时间。
当煤黑的手无情地摇着炮弹式的爆米花高压锅,它在烈火中炙烤,受尽煎熬,才终究绽放成“花”。当爆米花师傅脚踩“黑弹”发出“嘭——"的一声炸响,它才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的生命裂变,变得完全不是原来的模样,散发着刺激味蕾的“花”香。
语文教学能手的炼成,等同于爆米花的炼成。
一、读书蓄“能”,让你“籽粒饱满”
教师要阅读教育理论,尤其是熟悉现代教育理论。站在理论的高度俯视语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如何培训教师素养一文中“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取决于此。读哪些书很重要,于永正的《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薛法根的《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吴忠豪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王崧舟的《语文的生命意蕴》……这些书学科特性明显,指导性强,里面有教师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是成为语文教学能手的基础。
二、课堂炼“能”,让你生命狂欢
爆米花的成功源于烈火燃烧促使锅炉产生压力,压力产生能量,能量促进了裂变。
教师坚持上公开课可以真实地暴露存在的问题,让你在“千锤百炼”中脱胎换骨。
上研讨课,上观摩课,将自己的课堂当作实验场,积极思考,归纳提升,就算无人提醒,自己也会有成败感,从学生的参与度看,从课堂上问题处理的有效性看,从个人预设的精准度、课堂生成的解决策略看……积极备课,主动上课,尤其是公开课,才能深度揣摩,主动反思:学生的兴趣、性格、情绪、学法、思维、想象等基本学情研究透了没有,个人的指导策略是否科学,是不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是不是做到以学定教、教学相长……
三、名师培“能”,促你早日“绽放”
多听名师示范课,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薛法根的智慧语文,窦桂梅的激情语文……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以读为本”,很少用华丽的课件。教师的朗读示范带动学生有滋有味的朗读,老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也有独到之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读是学语文的基本途径,能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出来,就是一种很有效的理解过程,无需教师支离破碎的讲解。读是语文素养最有效的提升过程。入情入境的朗读,使语文课堂有了语文味儿,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
学生的“读”需要老师的“导”,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多观看名师的录像课,细心揣摩名师的点拨、评价、激励等语言艺术的过人之处。名师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是通过模仿慢慢地领悟,发现了真谛,逐渐形成自己“读”的语文课堂。
和普通老师一样,名师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通过上课传递给我们的。我们模仿着上课,上多了,思考也就多了,和名师的距离就更近了。
从听名师课起步,模仿名师、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如爆米花绽放,是迟早的事情。
四、反思提“能”,让你绚烂如花
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爆米花。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是教师成为教学能手的“杀手锏”。随波逐流、循规蹈矩者很难脱颖而出。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皮亚杰的“活动教学法”、布鲁纳的“发现法”、赫尔巴特“五段教学”、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等,都是独具个人“版权”的教学“套路”。
认识自我,总结特长,继承传统,还得创新,不照本宣科,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是实习课堂还是智慧课堂,是读写课堂还是童真课堂,有自己的语文味儿,得自己说了算。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做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最少是能手。
朱永新教授也指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成长。
反思,一定可以让教师能成为“能手”。
反思每一节课教学的成功点、失误点、疑惑点、感悟点、情感激发点等。
“教学能手”不是打造出来的,也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在学习和实践中自我加压、千锤百炼,如爆米花一样迸发出来的。
正所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爆米花心态,让籽粒饱满的你绽放成独一无二的“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