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此‘毁三观’的书,你敢读么?--《思考的快与慢》

如此‘毁三观’的书,你敢读么?--《思考的快与慢》

作者: 雅茹丫 | 来源:发表于2016-11-20 09:26 被阅读437次

           提到《思考的快与慢》,有人说,这是一本读完觉得什么鬼的书?哈哈,有人吃力,有人觉得超越智商,有人表示每次看的脑子抽筋?不过至此,我还未读~罪过罪过,所以,书友分享的时候,我听得格外认真。整理出一点吴晓波书友会的分享心得跟大家交流,抛砖引玉。

            正如书名所提到的,卡尼曼一上来就在书中把我们的认知系统划分为两个部分:“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我控制状态;而“系统2”将注意力转移到需要费脑力的大脑活动上来,例如复杂的运算。系统2的运行通常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主观体验相关联

           系统1反应快速、依赖直觉,几乎不需要我们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系统2则懒惰,工作起来就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但它也理性、精确。我们每天都在两个系统间切换。那么,人类的弱点岂不是系统一的怪异模式+系统二的懒惰模式下的表现喽,哈哈,回归正题,书友说,其实系统1虽然不精确,但是却时刻待命,总能完成任务(尽管质量不敢恭维)。系统2却常常偷懒,精力有限,除非付出主观努力,否则很难做出点什么。

           我们暂且探讨书中的几个观点好了,我不能保证全部正确,但尽我所能~请收好喽,不喜也可砸玉来~~

           1,峰终效应: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这条定律基于潜意识总结体验的特点: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峰与终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那些请问为什么给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大多注重卒章显志?哈哈,读完峰终效应,秒懂有木有!

         2,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形象的说明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认知上的偏误。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因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这都是光环效应的作用。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是光环效应的表现,哈哈,有趣的朋友们可以推敲一下。

          光环效应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弊病,。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在企业绩效考核中:用员工的某个特性去推断其其他特性,造成“一好百好,一差百差”,其对组织管理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常言也道知人为聪,知己为明,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尚且在不断增深甚至不断颠覆,那么何以在草草见一两次面后就给人下标签,断定某个人就是怎样怎样的,哈~那只不过是你想象中的应该而言~

          3, 框架效应我喜欢生动的故事,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开始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不一样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碰到人际关系困惑的求助者,有些就是由于表达不恰当所致。读完“框架效应”,更觉得,在人际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框架效应是一个问题两种在逻辑意义上相似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比如,消费者感觉某一价格带来的是“损失”而不是“收益”时,他们对价格就越敏感。不信请看真两个有趣的情景: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如果是你,先不看答案你会怎么选择?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在对风险的规避,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对风险的寻求。

          ,4,前景理论:也有学者将“前景理论”翻译为“预期理论”,在不同的风险预期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倾向是可以预测的。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而来的。

          在《赌客信条》一书中,作者孙惟微将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人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我想没有什么比孙的观点更形象生动了,所以雅茹就不啰嗦咯,其实我们回归现象: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思维常会对因果关系的解释带有很强的偏见,而且不善于处理统计数据。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时,相关记忆就会开始谭旭拿起原因——更确切地说,我们会对所有早已存在于记忆中的原因进行自动搜索。当发现有回归效应是,因果关系解释就会被激活,但事实上这些解释都是不对的。因为回归平均值虽然可以用来解释现象,却无法找出其中原因。

           我们通过因果联系理解事物,结果经常把仅仅是相关的事物理解成了前因后果。更有点意思,也有点悲哀的是,小样本经常带来巨大的统计风险,但是我们还是喜欢夸大自己的经验,让身边的世界显得简单而有序,忽略掉那些展现世界复杂多变的证据。

           作者有个有趣的观点,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哈哈,只是分享:研究那些年薪极高的股票交易员,如果看他们多年的业绩,就会发现,与其说他们有什么天赋或者秘诀,不如说他们只是某些年头运气好。长远看来,大家的投资能力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卡尼曼甚至建议,对于复杂的社会问题,专家的预测也不一定好到哪里去。清楚了解人类理智的限度,这可能是智者最大的智慧吧。

           这几个观点讲来,你是不是觉得这本书还挺有意思的,趣味性学术性相辅相成,收放自如,所以抓紧时间去读喽。

            借用书友的话:有的书有智慧,有的书有趣,而有的书重要。《思考,快与慢》这本书,算是一身兼具三者。有智慧,是说这本书包含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教授几十年来就行为经济学、决策与判断等问题的研究;有趣,是说这本书作为一本科学书籍,针对的问题恰好是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的“拿主意”、“估计”等认知活动;重要,我们能看到的卡尼曼教授面向大众的书籍,上一本中文著作还是1982年出版的论文集《不确定状态下的判断》。这一次《思考,快与慢》一经推出,就登上了美国各种严肃书评刊物,并被迅速引进中国,让普通读者有机会一窥一流学者最精彩的学术思想。如此盛宴,约读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此‘毁三观’的书,你敢读么?--《思考的快与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qoe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