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完都挺好,讨论的最多的就是《都挺好》的大结局。从播出以来,隔三差五就会看到关于这部剧的消息,直到我看到了大结局的片段,才觉得这部剧是如此打动人心。
这部剧一开始就聚焦家庭,从时间线的发展来讲述中国家庭的故事,直面面对原生家庭中诸多的令人厌恶的故事,让大家一边痛骂,一边心疼明玉经历的种种,又一边对这部剧爱不释手。
很多人想到苏大强和苏明成苏明哲,简直恨到心底里,想着大结局一定不要团圆,这么惹人恨的角色,一定要得到应有的,加倍的报应。
可万万没想到,昏天黑地折腾了全剧的苏大强,换上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依靠自己依稀的记忆努力去补偿明玉,当我听到苏大强带着哭腔,颤抖着说自己赞了半年的钱,给明玉买了一本练习册的时候,我内心里对他建立的所有防线都崩塌了。
看到这一幕,不知道有多少人的眼眶决堤了。许多人没有看过这部剧,只是通过微信,微博看到了短短几分钟的片段,也哭红了眼眶。
明玉想上清华,母亲却说家里没钱,女孩子上好大学没什么用,却卖了房子供哥哥上学,明玉只能靠自己的沉默和努力对抗这一切,成年后的明玉曾被哥哥指着骂“有两个臭钱,天天牛什么?”
这些臭钱,正是她挣脱阴影中锁链的资本。所有人都在心疼明玉,痛恨明玉以外的其他人。
观众甚至将自己带入明玉的角色,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是绝对不会原谅的。但令人不理解的是,明玉还是一次又一次的去关注着苏家:
母亲去世,她拿出40万买墓地
苏大强首付差20万,他自己补上
当苏大强提出找个护工的时候,她红着眼眶斩钉截铁的拒绝,不留一丝余地。
最后,她原谅了父母,原谅哥哥,和苏大强靠在一起“有家真好”
我想,之所以《都挺好》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他太过真实,太过生活化了,每一个角色有极强的代入感。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与原生家庭有过巨大的矛盾,在自己认为,甚至有过不可调和的矛盾,永远无法和解的裂缝。可随之时间推移,矛盾和裂缝都会愈合。这就是中国家庭。
“爸,你说你什么都忘了,你记得这事儿干什么啊”
“别怕,叔叔送你回家”
即便是我的父母对我说出“儿子,爸爸送你回家”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会为之颤动,更何况是苏大强,“即便记不起站在对面的姑娘就是自己的明玉,却也记得明年姑娘要高考,要一本练习册。”
被原生家庭影响最大最多的我们,可能真的是对家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思念和眷恋,如果仅仅概括为“思乡之情”是远远不够的,无论与多少恨或者怨,最终都会和解。
刚上大学的时候,信誓旦旦要去一个远一点的地方,远离父母。可每一次机场离别成为了最不愿意面对的事情;工作后想要去一个全新的城市打拼,忙碌到没空回家时候的一个视频就热泪盈眶。中国人对家乡的情感是无法替代的,总有一个瞬间,你要与家人和解,或是告别。
在我的印象里,第一次与家人分别是2011年的时候,爷爷生病住院,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是我自己度过的,我对妈妈说“给我在家里焖点米饭吧,我放学回家就不用买饭了。”
“妈妈对不起你。”当时想不通为什么妈妈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滑下来。
2015年的希拉穆仁草原上,我和父亲大吵了一架,我吼着说“除了过春节,我第一次跟你单独出去是6月8号,这是今年里第二次跟你出来,你凭什么还要管我这么多?”
“爸爸对不起你”当时的我同样也想不通前一秒气红了脸的爸爸为什么突然像是没了力气哭着把我抱进怀里。
从大学以后,发现陪伴家人的时间越来越少,以前是算着几顿饭没在家里吃,现在回家的次数都屈指可数;以前巴不得能够脱离父母有自己独处的时间,现在回家与父母说说话的时间却以小时计算,爸妈老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照顾他们?
我想,最大的成长一部分是有自己内心发掘,另一部分就是与父母的分别吧。奶奶总念叨 孩子小的时候别嫌腻歪人,长大了就没空跟你呆着了;也别烦小孩事情多,你老了麻烦事也多。
小时候因为吃饭不用筷子,被父母打手,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们;上学后因为成绩不好被父母训斥,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们;长大后因为觉得父母对自己生活不理解;我觉得我永远不会原谅他们;成长的过程里,我们都选择了原谅。
或许是明玉老了,或许是她放过了自己。
但是,我们该长大了,所以走上社会之前,你和家人好好告别了吗?
了解更多人际关系培训、心理素质培训、演讲与口才培训、沟通口才培训、逻辑思维训练和演讲、口才、沟通方面的知识请直接咨询思训家。
怎样提升沟通能力、演讲口才、口才技巧、也可直接电话咨询:4008883436.
思训家官网:www.sixunjia.c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