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群特殊的天使,他们是天上的繁星,宇宙中的皓月。因为他们在听辨声音、感知理解、使用乐器、记忆等方面到极大限制,他们在语言、认知、智力、身体、沟通等方面存在残疾。有的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交往障碍;有的失聪、失语、不能管控自己;有的性格孤僻、行为异常、表达不出自己心中所想。
上帝给他们关上一扇门,同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
在老师们从不放弃走进他们心灵的过程中,我们意外发现,他们对音乐有着不同于寻常孩子的独特感受和热爱。对,音乐就像一束光,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给予他们温暖,是他们心灵沟通、交流的“连心桥”。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群特殊天使的音乐世界吧,那些故事像春天的花儿一样美丽。
故事开始于2022年的春天,学校买来第一批吉他。当孩子们第一次将吉他拿在手中时,情不自禁欢呼雀跃起来,表现得异常兴奋!于是,老师趁机引导孩子初步了解吉他。老师知道,孩子们对于这样的热爱,可能会在遇到无数困难后就会泄气,以至于放弃。好不容易才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老师不能放弃。于是,我们全体音乐老师分头收集孩子信息,根据孩子的实际理解能力与兴趣爱好制定方案,选择合适的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带动孩子的积极情绪,使孩子们通过模仿动作以及自己的发现创造实现心理上的放松和思维上的活跃。
开始实施了。我们先带领孩子进行旋律记忆的唱歌,逐步提升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掌握基本的节奏规律后,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增加舞蹈内容,并设计一定的合作性的舞蹈动作,让孩子们在感性思维的趋势下自然而然地接受与他人的合作。要知道,孩子们学习吉他、音乐其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他们理解不了节奏的含义、认字、唱词困难、识记最简单的材料需要数次重复,机械记忆,好在孩子们学习刻苦、非常努力,而且有浓厚的兴趣。我们便想方设法刺激孩子的兴趣。
音乐律动,成为我们与孩子传递乐感的一种方式。孩子们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是他们观察力模仿力很好。我们就在每一节课前,用“音乐律动”集体唱拍手的指令,通过动作与唱歌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们听到音乐时,多动、情绪浮躁、控制不住自己行为、沟通交往困难、自闭等方面有残疾的孩子都会同音乐身临其境,产生共鸣。他们用自己最独特、最特殊的方式与音乐以心谈心,相互诉说彼此。即使不理解歌词、节奏的含义,“听”的时候自己也会跟着哼唱,竭尽所能表达自己对吉他、对音乐最美的热爱。“听”音乐时也会不由自主的产生一些律动行为,比如随着歌曲自由地拍手、点头、晃动身子等。也许你听不懂他们哼唱什么、理解不了他们的律动行为,但你却能够身同感受那份别致、纯真、真挚、想回归社会、融入主流、感知世间美好的渴望和感动。
有了这样的积极心流,老师们便集体出发,进行个别教育,挖掘孩子们的潜能。因为每个孩子的残障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性与特殊性。需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个人发展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逐一教学。我们首先对孩子进行目标分层,设置个别化教育目标,把语言、精细动作、生活自理能力、感统、认知、交往沟通等各方面的训练融入吉他音乐教育课堂中。每一次练习都极其艰难,一个简单的节拍需要老师教上几十遍,但孩子们学习吉他、音乐的激情并没有减少,反而是乐在其中。这让我们感到欣慰,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
为了使孩子们能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又能获得康复技能训练,在潜移默化中有所减缓或改善,我们采用情感陶冶方式,进行技能训练。具体做法就是,在吉他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在教弹《两只老虎》这首歌时,引导孩子模仿老虎跑、跳的动作,从动作中感知不同的音乐节奏,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从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你演我说、你说我做的活动中理解歌曲、并进行训练,提升孩子们的认知、语言、合作、交往能力。在教学歌曲《小鼓响咚咚》时,以故事、动感有趣的画面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以实物让孩子实际感受鼓响的声音特点,把孩子们带进了歌词、故事所描绘的意境中,把听、说、读、触多感官相结合。
孩子们活泼起来,就主动去找伙伴合作,自主探索音乐的美感。我们就进一步根据孩子好动和喜欢游戏的特点,把游戏、舞蹈引进音乐课堂,通过各种动作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律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音色的变化,并能根据这些变化作出反应,训练孩子的听觉、视觉和运动。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蹦蹦跳跳、轻轻松松地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体验音乐游戏的无穷乐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找伙伴完成一组舞蹈动作,或者合作一个角色扮演,他们开心的笑声久久回荡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乘胜追击,老师们分头行动,关注孩子的闪光点,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鼓励孩子走上舞台发言、表演、领唱、相互协助,在集体中通过表扬与鼓励强化孩子的行动,或者让孩子选择强化物,帮孩子实现一个“小心愿”。孩子在实践中提升自信心和专注力。在欣赏聆听较舒缓悠扬的音乐旋律时,引导孩子放松四肢、放松面部表情,在欣赏进行曲等节奏较快的乐曲时,鼓励孩子根据内心的感受做出立正、原地踏步、齐步走等动作。他们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有表现自我的欲望,在一次又一次自我表现中,他们的自信增强。
对于他们,老师更多的想法是,教会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我们在原来的个人档案中,增加了一项,将音乐课堂上习得的技能转化为社会行为,让孩子们在没有音乐的环境中,也能与人愉快的沟通、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吉他音乐课堂中融入认识蔬菜、交通标志、学会穿衣服、家务劳动等基本生活技能常识,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我在教弹《蔬菜歌》时,以歌词创编“洗菜”、“切菜”、“炒菜”等基本动作,让孩子们先认识蔬菜,说指出蔬菜的名字,再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洗菜,在合作的过程中用语言或者肢体动作、表情向小伙伴表达清楚自己想洗菜的意愿,再随着的节奏演示出来。等学生获得认识物品、会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一技能后,撤销音乐刺激,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口头和肢体动作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节奏认识物品、动手实践、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同性格的孩子用不同的音乐节拍配合。老师们仔细观察孩子的状态、行为及表情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激化音乐互动行为。
在音乐学习中让孩子们学会集体的生活方式、声音语言的沟通行为以及眼神、肢体等非语言的沟通行为,并将这些转化在日常生活中,改善社会行为和掌握享受生活的技能。如《番茄炒蛋》、《小星星》、《大雨小雨》等歌曲教学中,通过教师发出的语言口令,或是播放他们熟悉的音乐,创造一起牵牵、切切切、拍拍肩、跳一跳、相互系鞋带等互动性质的动作,借助一些“小道具”纸杯、筷子、瓶子,将音乐学习转化为音乐行为,让学生学会分享、合作、互助。
我希望有一天,孩子们都能在自己的梦想中,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你看,这群可爱的天使又早早地聚集在教室里,抱着吉他,弹起梦的音符,表达他们对生命的极度热爱。好吧,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同台奏出爱的乐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