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写下这么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实在是事出有因,让我觉得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不得不说明一下了。
正是晚上十点左右,我正练习一首新的曲子,抱着吉他面对乐谱抓耳挠腮,反复拨弦却仍是找不着对的感觉,异常痛苦,于是我拿起手机看了会儿消息,正巧看到初中班群的小伙伴们在讨论学校,我觉得有趣便也凑上去说了两句,于是话题不可避免地转到了西北。
两个男生说西北很荒凉,言语之中尽是嫌弃,我是在西北念书的人,我觉得,他们攻击的不只是西北,同时也伤害了我,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天生爱怼人,遇到这种事情自然是忍不了的,于是我开启了嘴炮模式对他们进行机关枪般的扫射。
最后当然是我赢了,也必须得是我赢,因为为了怼他们,我甚至把一年以来学到的新闻知识悉数搬出,可以说是用上了目前为止的毕生所学。
这篇文章并不是针对这两个同学本人,而是针对对西北抱有成见的所有人。
整日把西北荒凉挂在嘴边的人无一例外都有一个共同点――根本没来过这儿。不知人们什么时候就有了这脾性,对一个自己压根儿没去过的地方横加评价,还说得胸有成竹煞有其事的样子。我听着一些人对西北绘声绘色的描述,说什么太荒凉啦、不长草啦、落后啦等等如此这般,对西北了解到这种地步让我这个身在西北的人都自叹弗如。原来一个人竟能对一个离他几千公里,从未涉足过的地方了如指掌,键盘的威力委实不小。
对于他们对西北的评价,我不以为然,因为,他们从未去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如今人们显然已经把老祖宗的告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甚至已经堕落到连耳听都深信不疑,从未想过要去求证。据两个男生说,他们对西北这么糟糕的印象,都来自媒体发布的东西以及同学的言传。
听到这里,我哑然了。仔细想想,确实,人们对一件未知事物的理解如何,与媒体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媒体总是在歌颂沿海城市的发展,东部走在发展的前列,受到赞扬这也无可厚非,但与之相对的,媒体将西北抛到脑后不说,偶尔想起来,还总是爱将西北环境的缺点无限放大,将西北描绘做一个不毛之地,丝毫不提西北好的方面。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看万条新闻不如亲自走一遭,到西北念书之后,我才发现,它也没有之前听说的那么荒凉,是人们太夸张了。到现在为止,我来这里以后看到的事实是,西北的荒凉只是局部,并非处处都荒凉,至少,乌鲁木齐和西安没让我觉得荒凉,相反,它们不仅很富庶,还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美到摄人心魂。
我不禁想,西北的这些优点,都被媒体吃了吗?
或许,地域黑这种东西的产生,媒体难辞其咎。
要知道,新闻也不一定是真的,媒体同样会说假话,现实中存在许多虚假新闻。你就这么相信媒体,从来没有怀疑过吗?假如是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地掉入迷信权威的深坑了。
还记得云南丽江打人事件吗?就是2017年新年前曝光的那起,可怜的姑娘毁了容,大家都为她鸣不平,一时间,不只是丽江,整个云南都变成了全国攻击的对象,看着新浪微博的热评,都是“云南就是个野蛮的地方”“垃圾云南,再也不会去旅游了”“爷爷不去旅游马上就能穷死那破地方”之类的话,偶尔也有一些为云南说话的外省人。评论看得多了,也就捕捉到了其中的规律,骂云南的,都是想去但没钱而由爱生恨的键盘侠;为云南说话的,都是在云南待过的人。
显而易见,对一个地区的评价,没去过的人最容易听风就是雨。
新年过后,我收拾行李准备归校,因为要去丽江坐飞机,提前一天从家里出发,兰坪可以算是云南的“小西伯利亚”,大雪下得让人怀疑人生,车子不断打滑,不管怎么推就是出不去,我本已经做好误机的准备,奈何苍天饶了我,经过我们不断的软磨硬泡,终于突破了顽固的冰雪防线顺利出去了,到丽江之后“生无可恋”四个大字悄悄爬上了我的脸,头顶的风和日丽恍若隔世,想起兰坪的大雪封山,同为云南地区差异却如此巨大,我认为只能归纳为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看着丽江古城络绎不绝的人,发现这里的旅游人数仍是居高不下,似乎根本没受到那条热门负面新闻的影响。我心里暗道呵呵哒,来的路上还看到手机上的新闻――丽江旅游人数大幅度下降,古城稀稀落落没几人。看着面前摩肩接踵的人群,我无奈摇摇头,那新闻配图大概是记者不吃不喝守了一天,专门蹲在人少的地方,逮住人最少的时间拍的吧。为了断章取义而辛苦到如此地步也是够拼的。
关于云南丽江旅游受打击的那条新闻,在我站在丽江土地上的那一刻,立即被否定了,由此可见,新闻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这样的行为有多愚蠢。停下你对西北的差评,烦请先买张机票过来看看。
我对那两个男生说:“假如我以后有幸成为记者,我要把你们往死里写,配上你们最丑的照片,然后使劲儿黑,无论你们如何辩解都没有用,人们会选择无条件相信我,就因为我是媒体。他们会认为你们俩人格拙劣,不可饶恕,正如你们今天对西北的印象一样。”
事情如果真的成了那样,他们也不值得被同情,因为今天他们同样口头对西北进行了残酷的定性。
约莫是受了专业影响,我认为凡事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才有发言权。这个年代连新闻的都有诸多水分,更别说民间的流言了。
民间对一种事物或地区的说法总是容易让人造成刻板印象 如四川人爱吃辣,东北人都耐冷,北方人都吃甜的。我出省之前对这些说法深信不疑,出省之后一次次被打脸。真正结识了这些被定性的人以后,我发现很多事情其实并不是那样,杰瑞是四川人但她不怎么能吃辣反倒喜欢吃甜的,东北同学在图书馆里问我怎么穿那么少不会感觉冷吗,北方孩子特能吃辣鲜少吃甜的。一时之间发现,要想真正了解一件事物,还是得身处其中。
互相不了解是造成误解的根源;我在这上学以后,家乡的人要是发表的对西北不好的看法会让我生气,我会一遍又一遍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同时,当大学同学问我你们云南是不是都住的竹房子,我也会毫不留情地回怼,叫他不要把无知当成个性。
上大学后去了许多地方,现在对没去过的地方都不敢妄加评判。“无知者无畏”这句话是有由头的,一般学识越渊博的人就越是低调,因为他晓得他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
如若到现在你还想继续在那么远的地方批评西北,那你大可以继续,坐井观天,当一只井底之蛙也未常不可,毕竟像你这么没追求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
君非吾,安能解西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