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趁着时光,将《红楼梦》又重温了一遍,相隔十年,那时的懵懂感知竟与现在的感触完全不一样。
且先不说大观园里的儿女情长,单从曹雪芹先生浑厚的笔韵、人物内心细腻的构思以及信手拈来的七言、五绝,让人不得不惊叹诚服,唐宋的诗仙诗圣也无法与之匹及。曹先生对像花一样的金陵女儿们的心思揣磨的如此透彻,不知如何在十八世纪康熙年间时封建社会,思想封闭的情况下是如何书写出这样一部巨作的,也未可知,许是因为曹先生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又因亲身经历了家族繁荣到巨变,这样的一部巨作也让人深切感受到统治阶级繁荣景象背后腐败的根源,封建社会(制度)腐败和必然没落的道理,盛极必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构思与情景,将整个小说铺垫开来,展现清朝时期的富贵人家的生活。其实,我觉得应该把《红楼梦》当作一部历史来读吧。
这次看《红楼梦》,不知道赚取了我多少眼泪,这是与十年前不曾有的。从刘姥姥的三进大观园让人感触贾府的荣华盛世与悲凉没落;姹紫嫣红与荒芜萧索的大观园;封建社会贵族的子弟富足生活见地与平民之间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巨大差距。《红楼梦》将人世间七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萧湘妃子”黛玉的无尽落红悲声唱出。虽有宝玉痴爱与知心,却终无法逃过父母包办的婚姻,为了给宝玉冲喜,贾母明知黛玉与宝玉是两情相悦,却为了合适,骗娶最合适女子宝钗为宝玉妻,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但眼观现在,依然比比皆是),可怜黛玉最终在宝玉大婚当晚含恨痨死。
金陵十二钗们的一生可悲可叹:黛玉葬花,元春暴病,探春远嫁,湘云贫病,妙玉失踪,迎春虐死,惜春为尼,熙凤惨死,巧姐成婢,李纨守寡,可儿早夭,唯独宝钗一人空守一生。这又是谁的悲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本红楼,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