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学妹提醒好久没更新了。。。今天本来想介绍一篇课上老师讨论的论文,但由于cnki不提供下载,所以作罢。
晚上很猥琐地扒出了几篇李健老婆的论文,作为一个社会学博士,她的主要领域是文化研究和消费社会理论。从我这种外行来看,她的研究挺扎实稳定的,没太多花哨取巧的观点,都是认真提出假设、量化验证,定性分析也论证得很严谨。(所以也有些无聊。。)
其中有一篇研究80后群体的奢侈品消费,对于年轻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实践,她调查后的结论是:
中国年轻人的消费集中在服装、配饰、皮具、化妆品、香水等小件个人用品上,偏爱符号标志醒目的样式、较多注重个人炫耀;而欧美消费者则更大比例花费在豪华地产、汽车、旅游、贵重珠宝等方面。
此外作者还很接地气地提到阶层化的消费实践,即富有阶层为专享型消费,中等收入的夹心阶层则采用折扣购买策略(将折扣、海外代购、原单尾货、真假混用等方式综合运用起来。)
她将中国年轻群体的奢侈品消费热潮归因为以下几点:
1.跨国集团营造“符号光环”。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双重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处于重建过程之中,跨国集团的奢侈品牌,以其资本盈利能力和文化优势主导着时尚的内涵和形式,正在改变年轻一代的消费观念、行为和结构。
2.身份地位认同。转型时期的社会成员追求财富积累、期盼提升社会身份和结构位置,新富阶层和收入上升群体通过名牌符号消费显示成功、奖赏和激励自我。
3.“符号压力”。在转型期的社会地位竞争中,流行的奢侈品风潮造就了一种“非名牌歧视”的符号压力。群体内一般社会地位相近的人,即使不追求优越感,每个人都难免担忧自己的消费水平降低到参照群体的水平之下,产生“相对剥夺感”,而且名牌符号的可视性很容易引起比较。优势阶层向往、同侪群体认同以及熟人压力、匿名压力使得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名牌符号消费。
因此,在“符号压力”之下,社会后果随之而来:物质欲望的膨胀直接造成了一些意志品质薄弱的年轻人不愿靠自己工作踏实收获财富、想图捷径,于是开始寻求其他经济来源,比如二奶、小三、援助交际。(hahaha)
为了减缓年轻人在这一生命阶段产生的紧张压力和不安全感,将对物质奢华的欲求转变成其他文娱闲暇精神生活的提升策略,她提出:鼓励单位、企业、工会组织兴趣小组,如音乐听赏、绘画、摄影、品茶等多样休闲爱好,使年轻人的心灵和视野更加开阔,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社会的未来建设。
看来小贝壳的乌托邦是所有人都能把日子过成诗,可关键并不是所有人的老公都是李健啊嘤嘤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