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雅俗共赏,群众喜闻乐见
“您在当地书法界不属于顶尖书家,但为什么您的书法作品及对联到处可见?这么跑火!政府机关大楼、企业、农村、学校、部队、科研院所、酒店茶楼商铺、景区宗祠庙宇、社会组织、社区及家庭等到处都能看到您写的书法及对联,何故?”一业内朋友直爽地问罗善福。他一语道破:“可能一是我的字雅俗共赏,深受大众喜爱;二是我的字比较接地气,不忸怩作态,而且我的润笔费低甚至免费……”是的,笔者了解到,每逢春节临近他常常发挥自己一技之长,深入社区乡村,为城镇居民、为乡村老百姓义务写春联,有的也是象征性收点笔墨费,十元、二十元,有时为一些大企业、大单位书写三、五米长的大对联,要好几张红纸拼接而成的也仅收100元。有一次,他为一村庄大祠堂写春联,站几个小时不停歇,整整写了六十多副,族长坚持要付1000元作为酬劳,他却婉言谢绝……百姓心中有杆秤,随着影响越来越大,请他写字的人自然也就多了。
一幅幅龙飞凤舞的书法和对联,像一只只翩飞的燕子,飞入乡村农家的门檐、厅堂,让千家万户的农民,不用去买印刷的千篇一律的对联,而贴上他书写的新鲜生动、接地气的对联,正是“雅俗共赏是春联,飞入寻常百姓家!”
罗善福,字仁樵,1965年9月出生于江西吉安泰和赣江边一个小村庄。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书法师、吉安市二、三、四届政协委员,省、市书协会员,江西开明书画院副院长、吉安民进开明书画院院长,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队系统书法协会秘书长,现供职于国家统计局吉安调查队。
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风骨无金丹。
谁知庐陵福善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他九岁临池,四十多年不辍,一份痴痴的追求,一念忘我的执着,遍临古人各大家,矢志不渝。他心慕手追,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融于一炉。参加各级各类书赛书展,多次获奖入展。罗老师的书法力求法度,根植传统不追风,崇尚古人不怪异,不作无病呻吟状,真正是雅俗共赏。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经常为需求者量身订制,创作出镶嵌公司名及个人名字的对联、诗、词、匾额等专属内容的书法作品。他为人谦逊和蔼低调,用心书写每幅作品,倾情为广大需求者服务,因此深受大众喜爱。用作品说话,靠实力结缘!
在创作书法作品的同时,他一直牵挂书法教育事业。不但在其所提交的政协提案中积极呼吁在中小学校课程中设立书法课,还在当地举办了多期书法培训班,亲自授课,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经常参加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为广大群众义务书写春联,送去新春的祝福,努力回报社会!
罗善福擅长各种书体,真草隶篆行样样皆通。所作楷书骨气劲峭、法度严谨、平正中见险绝,颇具欧体风格;所作行书气势飘逸俊秀,线条优美灵动,爽心悦目,得王、米、赵之遗风;所作隶书厚重雄浑、肃穆端庄、凝重质朴,具有正大气象;所书篆书苍劲古朴,笔力雄健、洒脱圆润;所作草书气韵流动,线条质感较强,气势磅礴。
他的书法因为有感性与理性的融合,所以深深地烙进了个人的性情标签,与古人的书法有关联,但绝不同质,贵有自己的艺术领地,保持着书法家可贵的独立品质!师古而不拘,拥有临帖可以打得进去,创作可以脱得出来的态势。他的书法修养路径,深度楔入书法既要传承又需创新的要求,写得法度严谨,又手法自如!
他的书法精、气、神俱佳,那是一种恢宏之气概,更是遒劲酣畅。他能把采撷到的丰富书法资源巧妙地融合统一,使得其书法也丰富地变化着,充分体现其深厚的技法功力和高超的统合驾驭能力;同时在书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在运笔中去尘世之浮华,道法自然、洒脱飘逸。
这些年取得累累硕果,作品获奖及入选的成绩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1989年6月,获首届全国硬笔书法作品邀请赛优秀奖;
1990年5月,获“天涯杯”国际书法美术摄影大赛三等奖;
1991年1月,获“保险杯”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二等奖;
2005年10月,入选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作品展;
2008年8月,入选全省“迎奥运颂改革”书法作品展;
2009年3月,获全国法制宣传书法大赛二等奖;
2009年10月,获全省统计调查系统“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2年8月,获全省统计调查系统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3年9月,获全国“统计法颁布三十周年”书法大赛一等奖;
2016年6月,入选2016年江西省国家公务员美术书法作品展;
2017年8月,国家邮政总局中国集邮中心选中书法作品印制成邮票并出版《圆梦中国共铸辉煌》个人专集珍藏版;
2017年10月,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七届“庐山杯”书画大赛金奖;
2018年4月,美国集邮集团选中书法作品印制成邮票并出版《“一带一路”中国艺术名家世界邮票纪念珍藏册》个人专集;
2018年10月,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十八届“庐山杯”诗书画大赛书法组金奖;
2019年8月,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信息报》、江西政协、江西民进等作品展;
2020年3月,抗击疫情书法作品入选共青团中央期刊《中国周刊》,作品拍卖所得无偿捐献给社会;
2020年5月,抗疫书法作品两次刊登在《中国信息报》专栏,有多幅书法作品入选国家级书法网络展。
苦难童年励志,艰辛少年立誓
他学书法是因为出于好奇心与强烈的兴趣的驱使,得益于外祖父的敦敦教诲。因为外祖父是一个老老实实做学问的教书先生,也是书法爱好者。小时候,每当外祖父写毛笔字,总是痴痴地盯着,片刻都不肯离开,大人们总是说小孩站得远一点,免得墨汁把衣服给弄脏了,很难洗脱。然而,他表现出对书法的投入和痴迷超出了外祖父的意料,就教他学写字,外祖父只是想外孙把字写的比一般人写的好点、端正、别人容易辨认就行,然而他却开始迷恋上了书法。那时候,外祖父看的书大多是教科书方面的,他常常给他说王羲之、柳公权、欧阳询的故事,当时因为年纪小,不知道外祖父在说这些时眉飞色舞,是为什么?
八岁,他才上小学一年级,可他胆子大。新班选班长,老师问谁愿当班长?他马上举手!老师问,当班长是干什么的?他说不知道。老师告诉他,班长要负责管纪律,收作业本,出黑板报等。当班长也促进了他学习的提高和写好字。那时的乡村学堂条件异常艰苦,一年级和二年级合在一个教室上课。他学习优异,常常听二年级的老师讲课。有时老师给二年级上课提问,同学们都答不上来。他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却马上回答出了老师的问题。老师夸奖他:一年级学生可以回答二年级的问题,厉害!
八岁那年,他开始正规临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这是外祖父送他的,非常破旧,封面和封底都没有了,只剩下中间部分,可他却是如获至宝,因为以前从没有见过字帖,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观摩练习。褚遂良的书法柔中带刚,形象简单,神似很难。当时,外祖父对他很严格,要求他回去后每天练习1个小时以上。外祖父常对他说,要想写好字,也没有什么诀窍,就是要“多写、多练、多看”,他也没去多想,只觉得拿一支毛笔在纸上涂涂写写,很好玩,从此,他也就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一直坚持写下来了。
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什么文化,识字不多,对写字也不是很看重,认为只有读书最为重要。可稍及年长的他却不这么认为,既要读好书,还要写好字。那个时候,他并不知道什么叫书法,只知道写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搞集体制经济,普遍比较贫穷,他家也不例外,根本没有钱去买纸来练字。记得刚开始时候练习,曾经尝试过在玻璃、餐桌、木板、石板、砖块上用毛笔蘸水练写,以便干了可以继续用;曾经用粉笔在青石板上对着字帖勾勒空心字,熟悉字的笔画和结构;曾经用小木棍在装有沙子的木盒里反复写;在对字体稍微熟悉以后,就开始在四处找来旧报纸、废纸上书写。自家有的废纸、报纸数量太少,不够用,有时会拿点东西到别人家去换一些回来练字。
九岁那年,大年三十,他家过年要贴的春联还没有着落,因为离得远,来不及去找他外祖父写。他父亲拿着红纸去请村里的几个教书先生帮忙写一下,转了一圈,愣是没有哪个肯帮忙,都说很忙没时间写,见到父亲心情很不爽地拿着红纸回来了,他当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立誓对父亲说:“既然人家不肯写,还是我自己来写吧!”父亲非常惊讶的目光看着他:“你一个小孩子家家的,写了贴出去,还不笑人家的大牙?”他回答:“不管写的好不好,总是他自己写的,万事总有第一次啊。”他父亲也没有办法,为了救急,只有同意由他来写。春节期间,有人问他父亲:“你家的对联谁写的呀,字虽不是很好,还算平整。”父亲不好意思说是儿子写的,但当时他看到他父亲脸上露出既羞涩又有一丝得意的表情,心里还是蛮高兴的!从此之后他志愈坚、功愈勤、行愈远,他家每年的春联都由他自己来书写。当时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要把字练好,赶上村里这几个教书先生,甚至超过他们!”这件事,既刺激了他,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他对练好字的热情与决心。后来他做到了!村里人过年的对联大部分都是请他写,即使过年少吃两斤肉,也要父亲掏钱买好一大瓶“庐山”墨汁来帮大家写春联。为此,他的父母也渐渐觉得写好字还是蛮重要的,同时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当时坚持练字,除了兴趣和外祖父的教诲以外,就是那种受人关注的感觉激励着他。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学校宣传栏、教室里都贴着自己写的字,那种荣誉如同笼罩在他身上的光环。当时,学校每周都开设了劳动课,他通常是被老师叫去出黑板报、写通知之类什么的,这也就增加了他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练字机会。
随着学业带来的压力越来越重,虽然考上了重点中学,但是因为年纪小,父母不放心他单独在县城里上学,就在乡里一个普通初中读书。他一直成绩很好,又有着会写点毛笔字的所谓特长,是家里值得骄傲的事情。青春期的烦躁骚扰着他,承受着压力的他既不敢放松学习,又不愿意放弃练字,深知考上大学才是他的出路。考上重点高中,对一直苦苦耕耘书法艺术园地的他来说,犹如探囊取物。就这样他离开了家庭的约束,进入了高中。可能是因为书法这个国粹在很多年青人眼中还是属于一门曲高和寡的艺术吧,会用毛笔的同学凤毛麟角,因此造就了他在高中校园里的虚名。高中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又顶着高考的巨大压力,人就像是一台学习的机器要不停去消化成堆的书和复习资料。到了高三更是没有一分钟脑袋是闲着的,连睡觉都在想着题目,谁还敢花更多的心思去写字呢?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仅仅剩下帮学校、班级写标语、出黑板报时派上用场。还好临习多年,虽然生疏,但是拿起来多练几下就恢复了七八成。因忙于学习……毛笔已被他尘封了,有一次为了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才拿起笔来,找出放在盒子里的毛笔,却被虫子啃掉一些!心头一阵酸楚,不知道是何滋味。
考入高中,进入紧张的学习阶段。因为孩子多,家里穷。在学校寄宿,他天天吃萝卜干,买不起菜,五分钱一份的菜也吃不起。一个礼拜就吃一大把缸萝卜干,还要锁入木箱子保管;萝卜干发了霉,还得吃,有时吃得流眼泪。许多同学吃不消,受不了这个苦,直接退学了!高中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那时,他瘦高个子,1.75米,高考体检时仅105斤,风刮来都能吹倒。父亲心疼他,买了两斤肉送到学校,让他补补身子。他就请人把肉全部煮汤吃,一餐就吃得精打光,肚子里没油水啊!有一次放学回家,正逢家里办喜事,他专挑红烧肉吃,吃了两大洋盘,方得心满意足,真过瘾!
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统招统分,指标很少,作为来自贫困农村的学生能够考上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考上大学本来就是学业成功的表现,但是因高考发挥失常,他考上了师专,父亲却让他报考了省粮食学校。父亲说:“你没有看到吗?粮站过年,职工每人可以分两头猪!”这也是他终生的遗憾,至少这种想法影响了他几年。后来他坦然了,因为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在转折之时走的路不同,未来也会不一样,既然不可预知,谁知道那条路通向的未来会更好?就这样吧,坦然地面对,态度决定一切。当时,他认为自己委屈了,郁郁不得志,放浪形骸,让青春在岁月中疯狂……燃烧!在书法上的成功不再是他人生的梦想,他把它降格成为手边随意捻来的一支毛笔,一种写字的工具而已。在追求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的他有时会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念头。尽管如此,那种蛰伏在心底对于书法的喜爱时时影响着他,有这么一种情感在始终呼唤着他的回归!他想这一辈子都会带着这种情感活着……
如鱼得水挥笔墨,青春飞扬舞龙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加工作后,没有了学业的巨大压力,空闲时间也相对多些,开始是在文化部门下属的一个博物馆工作,有机会接触很多的古籍和法帖,看得多,写的机会也多,因为博物馆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专题展览活动,需要书写图表或实物的说明文字,如在白鹭洲书院举办的《吉安历史沿革吉安历史名人展》,毛泽东、朱德旧居举办的《诞辰一百周年展》等等;帮助相关部门制作各自主题宣传活动,如法制、计划生育、世界土地日、统计法等等;进入九十年代,在春节前上街卖春联的渐渐多起来了,朋友、同事都说你写得一手好字,不去卖对联岂不浪费了!在大家的极力鼓动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上街卖对联了,每年的小年至大年三十,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这样前后持续了六年,后来因大量印刷对联上市、银行、保险等单位送春联,渐渐冷落了手写的对联而作罢。
记得1997年春节,他到吉安市阳明东路写对联,春联卖得特别好,一个星期下来写了近千副,赚了2000多块。那时的工资一个月才两三百块,觉得很有成就感。他几乎每天白天一站就是十多个钟头,晚上还要接着折纸、裁纸、调制金粉、写好备用春联……累得全身酸痛!那些痛并快乐着的日子,至今他都难以忘怀。有些文化人都喜欢自己拟好内容,请他书写,并且要当场看到来写,大家都啧啧称赞,总夸他写得好,说看他写字就是非常好的享受。有几个书法爱好者几乎天天来看他写春联,从早到晚总是“不离不弃”,还主动帮助罗老师牵纸摆放春联,他们说过年了闲着也是闲着,天天来向罗老师免费学习写字,机会难得、受益匪浅啊!他经常是被前来购买春联或看热闹的人里三圈外三圈地围住,但他只顾写春联,基本不受外界影响,这种经历让他得到了充分的淬炼,后来无论在任何公共场合写字,基本能做到镇定自若、快速稳健,真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写春联多了,使他的字进步得很快,也使他改变了练贴的风格。原来他练习颜体、欧体、柳体、黄自元的结构法。春联是喜庆的,要写丰满、柔润的字体,于是他又开始练习赵体。赵体的字是他练习时间最长的书体了,对他的影响也是最大。后来他听说,赵字媚俗,无风骨,不好等等的言论,但是也没有影响他的审美情趣。
跨入2000年后,因为写得多,在本地开始小有名气,经常会帮朋友、同事、同学乔迁新居写些书法作品,给商店写写招牌、广告牌等等;农村盖祠堂写写楹联、牌匾等等。吉安县永和锦源曾家的族祠、青原区值夏步行街的牌坊就是由他书写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吉安市白鹭洲书院、风月楼、云章阁、革命旧居重修时举办大型展览的毛笔小楷全部是他一个人书写的。最近这几年,大多为应酬领导、亲戚、兄弟、朋友、企业老板等的乔迁新居、办公场所、公司写字楼、酒店茶楼、宗祠庙宇等书写了近千幅书法作品。
真情实感所创设的意境是每个书法创作者的高目标。经典诠释的是方法问题,而创造才是目的。创作者在与经典对话的历程中积累形成的审美情绪和法则,用真情实感创设的崭新意境,无疑是评判一个创作者的天赋、品位、才气、功力和创新的重要准则。是否可以这么说,法、意、情在创作中构成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
作品要入妙,必须具备精熟的技巧、深厚的功力。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与作者的艺术个性、真情实感和精神境界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从而产生隽永的韵味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取二王法乳,拥古雅,才有精熟、纯正的书法语言和手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转化、融通感悟,当状态活跃,灵感突然贯通的时候,多少岁月积抑下来的情感像不可遏制的瀑布奔泻而下,那是艺术之神的再现,是自他的诞生,是生命的礼赞!他们多么渴望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那才是最显现生命魅力和艺术光芒的时刻。书法难于创新的根源不在于前人之法的高深在束缚他们的笔管,而在于对师承的选择及深入的程度。如抱守一家虽可深入前人精髓却难走出,形成个人的风格。学习诸家虽博采众长,但却融会艰难,费时耗力。皆有悖于今人急于出新,急于表现自我,形成个人书法风格的心理。亦难于做到日日追摹,以求渐变。所以才会去有意地造作以求新意,一味地追求险奇,一味地经营摆布,却缺少了性情自然的流露与抒发。
书法是他的生命,书法是流动着他的情感的生命河流。河流的每个河段、每个流程都是记录着他的情感的音符。每朵浪花,每次迂迴,每一处漩涡,每声叹息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每当夜幕降临,白日的喧嚣有如河面上的泡沫渐渐消失的时候,面对宣纸和毛笔,他完全可以抛弃一切的一切,达到“无人无我”的状态,让真实的活生生的灵魂展现,直至长醉不醒。学无止境,人应当在不断学习中度过,所以学习书法永远是他的生命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正跋涉在书法艺术的通向高峰的崎岖之路上!
感悟绵绵不绝,哲思悠悠如缕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有许多切身的感悟和哲思——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广义讲,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笔走龙蛇,力透纸被,中国书法的气韵是人们审美的独特风景。书法又是“文化心电图”。出现纸上的那些符号,并不仅仅是纸上的线条,书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进入脑际的便是音乐般的节奏与旋律。郭绍虞在《怎样欣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一、形体,看结构天成,横直相安;二、魄力,从笔力用墨看;三、意态,要飞动;四、流派,不拘泥于碑帖,不以碑的标准看帖;五、才学,书法以外关系;六、气象,挥朴安详。”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将文字的书写演化成一种风规谨密,器识深厚却又生动多彩,气象万千的文化系统,进而向内收而定为一种内修的方式,向外发而显为一种表现力的艺术,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
书法是精神的外化,品位有高下。好的书法作品,必定有正大气象。让书法彰显正大气象,体现时代精神,应该成为当下书法界的共识。纵览中国书法史,历代庙堂之迹和摩崖石刻最能体现书法的正大气象。所谓正,反映在书法上是法度正、气韵正、思想正;所谓大,反映在书法上是气象宏阔、书风雄浑。像周代钟鼎文、秦泰山刻石、汉隶、魏碑、唐楷、唐草等等,在韵、法、态、势、意等方面各有开拓,但都在特定时代的审美风尚中呈现正大气象。正大气象的生成,首先在于书法家思想人格正大。柳公权所谓的“心正则笔正”,黄庭坚所言的“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都意味着书法创作不仅仅是舞文弄墨之趣,还要彰显书写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襟和责任,由此成就书法的风骨。像平原太守颜真卿,安史之乱平定后,怀着对叛军的无比义愤、对为国献身侄儿的无比悲痛,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终写就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
书法承载了书家的情感与气节。正大气象的生成,还在于书法家创作格局正大。作为中国精神承载体,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不只是技术,而是文化。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都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于大疏大密、变化统一、平正险绝的节奏中创造大境界,给人积极向上的审美熏陶。书法的时代责任更需要倡导正大气象,并使之成为主导社会文化的精神力量,使人们感奋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这是书法应延续的传统,也是书法家应肩负的时代使命。要写出正大气象,书法家当正确认识书法艺术、深研书法传统,认真学习先贤治学之道,临其经典、悟其精神,即在掌握传统法度和美学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提振作品的“精气神”,不媚俗、不取巧。而精气神,源自书法家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精神的提炼,正如清代石涛所言“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由此实现形式与内容、意境与意蕴相统一,成就书法艺术内在精神品格。“真正的书坛大家应该是远离世俗尘嚣,超越现实功利,耐得住孤独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具有超乎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
书法流淌的只能是远古的经典血脉而不是其它。面对奔腾不息的书法长河,置身纷繁多变的当代书法大潮,不可迷失!选择和判断是需要思想和勇气的。碑帖之争、传统与当代碰撞、展览会获奖流向、名家似泉涌、流派犹林立……不应惶惑,更不要跟风。要拥抱古典,海纳百川。对传统的认识、理解、开拓、回眸、结缘要始终如一,终其一生。要使书法血液里流动纯正的经典血脉,笔下弥漫传统古风,正大气象、若即若离、出神入化、脱显自我,这才是传承薪火的大道。
他的心态像缓缓飘落的雪花散淡而平静。只有远离尘嚣,远离欲望,远离纷争,远离浮躁,使心像雪花般飘落亲吻土地的时候,才能感染泥土的气息,倾听远古的呼唤,感受生命本体的律动。这辈子缘于书法,就注定要与自作多情和自讨苦吃相伴随。集散任风、潮涨潮落、大雪无痕、孤寂酸楚、十里长风、狂歌如他等等,几乎是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他为此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他远离凡俗,远离喧嚣,孤寂奋进,在书法这座王国里迷茫挥泪,独自雀跃,而后逍遥任风,飘若神仙,为的还是给灵魂和艺术留下净洁的空间和宁静的港湾。心有所依,甚幸至哉!
书法犹如人生体验。有进有退,有静有动,有停顿,有连贯,有起伏,有平缓……面对人生,要有书者的静心,恒心和毅力,有冷静处事的心态,要按得住、拿得起、放得下,学会品味、体会、享受其中的苦与乐。书者为人,要像草书般的激情,行云流水,意动笔随,灵活多变,大气宏阔;要像楷书般的骨气,堂堂正正,一丝不苟;要像隶书般的含蓄,藏首掖尾,端庄持重;要像篆书般的质地,古朴典雅,质朴意拙,象物形体,淳真无邪。
书品即人品,至关重要,古人云“书为心画”,“字如其人”,书法家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欲达佳境,首要立品为先,德行天下,淡泊名利;次要潜心研究,勤学苦练,读懂“天道酬勤”;三要坚守不懈,耐得住孤寂,做得了苦行僧;后要谨遵书写法则,循迹而求,力避守旧,保留个性;同时,不须笔笔生辉,字字珠玑,留点遗憾和空间,金无足赤、瑕不掩瑜,是非功过任人评说。
书法名家点评罗善福先生的书法:笔墨凝重而厚实,枯浓得当,字体秀气,笔触灵动,苍劲俊雅,力透纸背,潇洒中彰显着挺拔。纵观他的书法作品使人感到新而不薄,华而不媚。成篇作品不失法度,少字作品不失大器,雄秀并举,血肉丰满,结构天成。看他的作品如观高山流水,如万马奔腾,足见其无日不临池的深厚功力,追求思想境界,追求学识涵养,追求质朴韵雅。此乃“众多古人铸于心,予以笔,集百家之长融于一体”。望博采众派之长,立自身之异,并逐渐形成和完善自家的理论和风格而自成体系。再接再厉,为推动中国书法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罗善福先生从事机关工作三十余年,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历,长期积淀下来的精神内涵和知识素养,这无疑是他从事书法创作的肥沃土壤。不仅如此,善福的书法成就还源于他与生俱来的艺术领悟和笔耕不辍的勤勉刻苦。观其书作,技法娴熟,笔墨考究,气韵生动,秀润典雅,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清新朴茂的书卷之气。如此面貌,与其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磊落的胸怀、睿智的头脑是分不开的。观其人其作,都能感受到一种激励与感动,一种代表与形象。相信善福先生的沉实心境和孜孜以求,将创造出一个大家期待的艺术奇迹!
“为什么我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如今倾情挚爱于书法的他,每天忙碌着——或彻夜练书法,笔舞龙蛇;或双休日偷闲,到企业、到乡村写书法、写对联。看到大家对他的书法、对联爱不释手,他会乐得开怀大笑!多少润笔费是次要的,只要大家喜欢,他就乐此不疲!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些书法燕子在庐陵大地的天空上自由飞翔,飞得更多更美,也飞得更低更高!低得进农家檐前屋后,高得入九天云霄 ……
(作者:刚毅、韩岱松、罗斌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