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出现了大量印着曾国藩大头像的书籍,他成为了成功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有
一副评价他的对联,流传甚广,说他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那
他怎么就能号称一完美的人呢?
立德,曾国藩在而立之年立下终身之志,以儒学为宗,要做一个圣人,从此之后就以圣
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砺心志,终其一生都严行恪守,展现出来的勤勉与坚毅,令人叹服。
但是他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使得自己与晚清的腐朽官场格格不入,不
但把自己的同僚尽数得罪,甚至还惹得自己的顶头上司咸丰皇帝动了雷霆,起了杀心。后来
被解除兵权,在家蛰居守孝的两年时间里,曾国藩深刻反思自我,最终大彻大悟,脱胎换骨。
当时他48 岁。再次入世之后改弦易辙,变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宽以待人的同时又终生
严以律己,达到了更高的一个人生境界,内圣外王。
内圣,我依然恪守圣人的所有标准,在自己的内心里我就是要成为一个圣贤。外王,向
内求圣的同时我也要向外求王,我要做成一番大事业。
我们判断一个官员好与不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否清廉,但是同时我们也都听过一句
话,叫做水至清则无鱼。
我们可以反观一下明朝著名的清官海瑞,他一生清廉,一介不取。当时他要上菜市场买
点肉吃,都会成为轰动全城的大新闻。可海瑞这样的要求自己的同时,也用这种标准要求身
边的所有人,包括他的同僚。
所以我们看到,作为圣贤和君子的海瑞确实值得尊敬,但是他这样一清到底的清官,却
反衬出了他人的不洁,成为整个官场的公敌。因此他一生都被官场排挤打压,无法调动任何
可能的力量,最终一事无成,只能被当做一个吉祥物,一个道德标杆杵在那里,没有人愿意
与他共事,就更别说成事了。
而曾国藩也一生廉洁,没有给子孙留下什么钱,但他并没有因为廉洁而留下美名,因为
在他大彻大悟之后,再也不用要求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他开始遵守官场的潜规则,收敛
锋芒,曲意逢迎,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不给别人难看难做。看似和光同尘,同流合污,但是曾
国藩的选择,远比一个单纯的清官要更加的复杂与沉重,只有拥有内方外圆,内清外浊,内
圣外王的修为,才让他能凝聚如此巨大的力量,成就不世功勋。
所以先有立德,才有后面的立功和立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