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底我借款给了一个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录取正在众筹100万学费的人。
而之前我与她只是在同一个微信群而已,连微信好友都不是,并无交情。我也不是土豪,每个月还有房贷要还,为何仍想要帮助她呢?
1
这个世界,资源似乎永远都是稀缺的。特别是好的资源。
比如学区房,不是所有人都能住学区房,它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的稀缺性,从经济学来讲,最好的竞争方式便是价高者得。
当了解到留学费用竟然要高达百万时(其实好多人光是为了申请到留学资格都要花费好几十万),你不得不感叹,优质的教育资源其实仍然只对富人友好。
资源应当属于那些能更好地使用它的人。
——我始终相信这句话,一个农村出身的人通过努力好不容易拿到了世界名校的offer,凭什么还要再因为经济问题而放弃自己的梦想?
2
大学毕业后,我按部就班地参加工作。
九九六,加班,努力工作,似乎一切都是那么的“正确”。
可是每当下了班回家躺下,我内心竟然会不自觉产生出一种不忍心结束这一天的想法来。
是的,我认为我在荒度我的青春。
兜兜转转,都快30了,本能地,就会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我到底想要什么?
多少能人先哲也没能给出一个让人普遍接受的答案。不仅仅是因为它太主观了,也因为,很可能人生本没有意义——这恰恰又是最难以接受的。
“人生虽然本没有意义,意义是每个人自己为自己赋予的”,这恐怕就是我听过的最文艺的答案了。
可事实是,我们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欲望与能力极度不匹配的状况。
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把能力不足归结为意义感的缺失,这是多么自欺欺人的心理机制。
但,倘若那些我现阶段所能想到的欲望都满足后,我还能被怎样的意义感所驱动呢?
我越来越感到,对我而言,那种意义感其实就是万维钢所说的“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倘若有一天,我愿投身于某个事业,它就会不断涌来。
这就是我现阶段对于意义这个问题的认识。
3
那天我看见写作群里的一个众筹留学的文章后,几乎是没有犹豫便决定要支持她的。
文章讲述了作者的成长学习经历,家庭状况。
为何我要支持她?
因为,不只是她取得的成绩,我还看到了她打破迷茫的方式始于读书和大量的社会实践,她那种在家里人的巨大压力下仍想要改变命运的巨大渴望,还有,她对未来的乐观。
更重要的,她是一个寻见了意义感的人。
我特意找到了写作班级群聊天记录中开班仪式上她说的那句:
对于7年后的自己,希望“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创业成功,资助贫困地区发展教育”。
如果说我本人受环境和努力程度的限制,从前想都没想过的出国留学这件事,而以这样支持她的方式竟然也可以产生出一种莫名的参与感来。
同时,我将收获与他人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得以走进一段奋斗史。
她用一种特别新颖的方式来为自己的梦想筹集资源,与其说是借助,更准确来讲,应当是一种协作。把本无交集的人们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链接在一起,共同成长。
4
而这种协作还建立在我做过判断后选择相信她本人的信用之上。虽然我不曾见过她本人。
我们知道,现在的信用是以机构为主导的,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大企业信用,个人在信用的构造上面显得非常地薄弱。
例如,我们之所以放心的把钱借给银行,是因为我们相信银行的实力以及它背后有国家做背书。但对于个人,我们很可能只愿意借给身边亲戚和要好的同学。
而我写这篇文章时距离她第一次发文才10天左右的时间,刚刚看了她公布出来的数据,已经筹集到了20万的金额。
我认为这件事本身就很有价值,她证明了,依靠个人的信用也能面向社会筹集到资金。
这其实是一件多么让人心潮澎湃的事。
香帅说:
个人行为金融化,个人信用资本化,这是一个数字时代的可见未来。
我打一个可能不够准确的比喻,如果说她本人在网络上的一切足迹可以算作她的信用记录,那么她这篇众筹发文就像是上市公司所发布的招股说明书,算不算潜力股,这其实是投资人自己的判断。
我把她的众筹原文链接贴出来。
所谓的梦想不只是想,它定是很多人共同认同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