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一种强烈的体会,即发现自己有过害怕、想要逃避的事情它们会一个不落地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即使躲过了一时,也会在下一个时间相遇;即使被搁置,被刻意遗忘,它们依旧会在某个时刻跳出来,与你打个好久不见的招呼。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越来越明显。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14593/5fdf132999ff7088.png)
我上小学的时候,希望自己不要长成大人的模样,不要像书上说的那样在青春期里“改头换面”,结果这只是童话故事看多了的一种幻想,也是童言无忌的玩笑话。
没毕业的时候,我害怕工作后可能会面对的复杂关系,我担心自己不能很好地去表达、沟通……我在心里暗暗地以为自己患有社交恐惧症,却不敢明目张胆地拿出来与人说。在这种畏惧的心态下,我寄期待于读书写字,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自娱自乐。
可是那种不善交际的情形丝毫没有得到解决。
如果需要和陌生人面对面交流,我还是会忍不住地紧张,甚至想要临阵逃脱;面对多人的聚会,我更愿意自己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在自己没有能力解决之前,类似的“尴尬”情绪会反复不断地出现在我的生命里。
我已经做好了这样的觉悟。
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开始学着去接受。
在行为发生的刹那,接受自己当下的无能,同时要求自己尽量地去面对,去寻求进步一点的可能。
当逃避无用成为一种清醒的认识,它就不再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记得大学的时候,老师组织了一个将丢脸进行到底的活动。一个班的学生齐齐聚集在学校食堂门口,问来往的师生要电话号码,个人信息越多越好。当“丢脸”被解构,所有的“丢脸行为”不再让人感觉到丢脸。在初冬的暖阳下,大家积极地问陌生人要信息,觉得很快乐。
生活中你不情愿面对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理解为“害怕丢脸”。
自身认知的局限以及结果的不确定性,很容易让人产生尴尬、羞耻的情绪。
踏出第一步很难,但有了第一步,后续的第二步、第三步才会变得轻松。
当你不再盯着结果,只是“硬着头皮”去做,那种畏惧感才有可能一步步地消解,之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
廖一梅在她的书里《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中说过,“如果这个事情来了,你没有勇敢地解决掉,它一定会再来。生活真是这样,它会让你一次一次地去做这个功课,直到你学会为止。”
深以为然。
那些你想要逃避的事情,就是当下的你欠缺的能力。
你总要找机会补起来,才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