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读了心理学家、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书很薄,只有8万字,但是对于“爱的艺术”这一主题阐述的很完整。从回答我们看到书名可能存疑的问题——爱是一种艺术吗?到理论上论述爱,再到当代西方社会的的爱及其瓦解现象的否定态度(该书创作背景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作者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在二次大战时,由于是犹太人而横遭迫害,流亡美国),即使在新世纪的今天,仍存在各种伪装的爱——实际上是爱的瓦解的诸多形式,最后是最难的、也是我们最想知道答案的问题:如何实践爱的艺术。
读完这本书时,它在“我的图书馆“中被分到了“后悔没有早读到”、“强烈推荐”两个分类中,因为该书内容很丰富、知识点较浓密(可参考思维导图),所以选了我较喜欢的两部分,作此首读笔记,算作引导以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和我一样,想要在本书中得到爱的艺术简单指导,也许会失望,因为本书目的在于使我们确信: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爱是一种艺术吗?
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但是在当今一不小心就陷入浮躁的社会下,大多数人认为:爱是一种快感,体验它是件随机而遇的事,并不是说我们认为爱不重要,我们渴望着爱,我们看了无数幸福和不幸的爱情题材的电影,读过许多妙笔生花的以爱情为主题的故事,听过许许多多无聊的爱情歌曲,然而几乎很少有人认为:爱,还有需要学习的东西。
有多少人认为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爱的困难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就是爱的“永恒”?
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而第一步就是明确爱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守我们学习其它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诸如学习音乐、绘画、木工等艺术的方法:一方面精通这门艺术的理论,另一方面熟悉这么艺术的实践,想要驾驭这门艺术,还有必需的一点就是在我们的心中必须是: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要的事情。
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实正是他脱离了动物界,超出了本能适应性。人具有天赋的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趋向。这种对他自己作为一个孤独的实体的认识,对他自己短暂的生命历程的认识,对不由他的愿望出生又违背他的意愿而死去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他的寂寞和孤独的认识,对他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无能为力的认识,所有这些都令他感到孤独和隔绝的生存状态是不堪忍受的监狱。如果他不能从这个监狱中解放自己,从而达到以某种形式与人们和外部世界的沟通,他就将变成一个疯子。
孤独意味着被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任何能力去行驶我们的人权,因此,孤独意味着无助,意味着这个世界无需我发挥能力并可以侵犯我。
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吃了知晓善与恶的智慧之果以后,在他们从原始的动物本能的协调中解放了自己并变成人以后,亦即在他们作为人类诞生以后——他们看到自己是裸体的——才产生羞耻感。我们假设像这样古老和原始的神话也存在于十九世纪过分拘谨的道德观中,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要点是他们的生殖器被看见而引起局促不安吗?似乎不是如此。以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精神来理解这个故事,我们未抓住要点。它似乎是这样的:在男人和女人自己和相互间明白以后,你们也就明白了他们的分离和孤独,以及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性别而产生的差异。但是,当他们承认分离时,他们依然是陌生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相互学习爱。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
人的最深切的需要就是克服分离,从而使他从孤独中解脱出来。实现这一目的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各种迷狂状态,如酗酒和药瘾是个人选择的形式,宗教仪式是部落选择的形式;迷狂结合的所有形式有三个特点:强烈的、产生于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暂时的和周期性的。第二种方式:雷同一致性结合,美其名曰“平等”。第三种方式:创造性活动——或是艺术家的创造活动,或是工匠的创造活动,和他的创造对象融为一体。
迷狂的融合所达到的这种协调是倏忽即逝的,雷同一致达到的不过是虚假的协调,创造活动中达到的不是人际的协调。因此它们仅仅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圆满的回答在于达到人际的协调,在于我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爱的不成熟形式可被称为共生性结合,类似母体与胎儿的关系,在这种心理的共生性结合中,虽然两者身躯各自独立,但在心理上存在着同样的依赖性。共生性结合的被动形式是屈从,或用临床术语说是受虐狂。这种受虐狂用使自己成为另一个支配他、管教他、保护他的人的一部分和附庸,来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分离感。共生性结合主动形式是支配,与受虐狂相对应的是虐待狂。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坠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但是要注意,最普遍的误会是设想“给予”即是“放弃”某物,是丧失、牺牲。凡人格的发展还未超过接受、索取、守财倾向这一阶段的人,便有以这种方式“给予”的行为感受。
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以上这种由一个故事或某种现象出发,得出一个阶段性观点,进而基于该阶段性观点进行深究提出论点,是作者在本书中运用较多的手法,好处在于更能使读者由浅及深的理解。其中还提出不少与弗洛伊德关于爱情与性的观点不一致的地方,目前看来无疑是对后者的纠正。
在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创作本书的初衷:分析爱的属性将会发现当今普遍缺乏爱,必须批判造成这种缺乏的社会条件。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的信仰:相信有一种作为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别现象的爱的可能性。
六十多年过去了,批判在继续,不同的是,在今天,多了一个有同样信仰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