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重拾了阅读的习惯,买书、阅读几乎成为了我唯一的爱好。越是读书,越是觉得自己的浅薄无知,对世界越是充满了好奇心。
然而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再次回忆读过的书时,只能模糊记得书中的内容,根本无法准确引用书中的语言。再久一点,可能也就只记得书名而我曾经读过这件事了。
这真是令人无比尴尬的一件事。
如果花费了大量时间用于阅读,却无法在记忆的海洋中留下印象,那么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只能带来一时的领悟和兴奋,然而无法对未来产生持续的作用,就好比从来没有读过一样。
随后,我发现了读书要作读书笔记这件事。
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件新鲜事。早在少年读书时代,老师就有要求,暑假读书要写心得体会。这似乎也从来没有难倒我,现在回头一想,那时读书是为了老师而读,能交差就行,从来没有真正弄明白,读书的本质其实是为自己而读。
真是相当的后知后觉啊……
现在的我,每本书读完都强迫自己要写读书笔记,概括起来有下面三个好处:
一是有助于强记书中的金句和精华段落。
一本书的内容很多,哪怕是100页的小册子,你也没可能全背下来。那么记住这本书里的金句,就算是读这本书有收获了。
所以我喜欢买书读,读书的时候就注意把重点句子勾画出来。读完书再把所有的句子摘抄下来,时而复读一遍,重温书中的内容。虽然需要读书两遍以上,但是对于今后快速掌握书的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便捷的方法。
二是把写书人的逻辑变为自己的逻辑,才能强化记忆。
读一本书,就象走一条别人修筑的路。路上的风景,都是别人有意打造的。但是通往目标的路径并非这一条,你完全可以凭自己的能力重新打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每个人讲故事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然而这也许并不是最属合你的。当你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就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遍。这就把别人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能东西,也就是记得最牢的东西。
三是在梳理体会的过程上记录新的联想和思考
读一本书,听别人的故事,分析别人的观点,可能突然你就会冒出一个新的观点,一个从没人想到的观点,它融合了你过去的思考,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观点。
这个时候把它记下来,梳理一下形成这个观点的过程,以及它带来的启示,这就是自己读书的最大收获,也会让你对书中的内容产生最牢固的记忆。
总体来说,读书是一个增强记忆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进步的过程。很少有人仅凭读一遍书就能全部掌握书中的精华,所以笨一点,多花一点时间,读完书立即就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才算是真正对这本书说再见了,然后你就可以开启下一个阅读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