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急着表达,好像表达的越多,就越能解决问题似的?
其实,说的太多不见得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破坏关系。我们与他人交流时,若不是带着觉察,我们常常会控制不住想要去插话,打断或给建议,甚至评判,指责,贴标签,我们总会因为不恰当的沟通方式,导致冲突和摩擦,伤害到关系。
阿德勒曾说:人类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关系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维护好关系,特别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关系呢 ?
也许用好这一招,便可事半功倍!
那就是:倾听!
何为倾听? 看繁字体的“聽” ,左边“耳听为王” 右边“十目一心” ,告诉我们真正善于用耳朵去听别人的人都是“王者”寓意着厉害,用眼睛和心灵,将注意力放在对方发身上去全身心的倾听,倾听对方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需求。
倾听,就只是静静的听着,就会有神奇的力量!
倾听,可以起到疗愈的作用!
《非暴力沟通》中有这样一段话:遭遇他人痛苦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可是倾听意味着全心全意的体会他人的信息,这为他人充分表达痛苦创造了条件!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的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哪里。
就在些这篇文章的同时,听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著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选择轻生,抢救无效去世。抑郁症的成因很复杂,但是我相信一点,在一个人还没有患病之前,如果能有机会获得他人全然的倾听,能及时的释放消极情绪,充分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那么患病的机率就会大大减少。
当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全然的关注,并用身体,用心,用脑去专注的倾听时,这个人的感受是什么?是被关注,被尊重,被爱着的,一个人可以被这样一种温暖的能量抱持的时候,不仅感到安全,幸福,同时也会随着自己慢慢诉说的过程,运用人类的四大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独立意志)也就是属于我们人类特有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我们本自具足。
倾听,是一种示弱!
当我们愿意放下自己的想法,奢侈的将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给到对方,全然的倾听对方的时候,需要我们首先能做到谦虚,一个不懂的谦虚的人,是不会示弱的!
然而,示弱是一种智慧。一个懂得适时示弱的人,会激起对方的慈悲心,从而获得宽容和理解,也可能会获得保护!(慈悲心来自良知,良知是人类的四大天赋之一,良知驱使人类本能的去保护弱小!)当我们懂得通过倾听示弱的时候,表面看我们是弱的,其实收获最大的是懂得示弱的那一方!
倾听,可以预防“暴力”
当我们遇到十分“暴力”的事件时,我们可以通过倾听对方,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对方的情绪迅速缓和下来,从而避免暴力的语言甚至是暴力的伤害,《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很多关于同理心倾听解决很多国际纷争的案例,十分惊心动魄!
倾听,更有利于理解“不”的含义!
当我们听到“不”的声音,常常会因为被拒绝而产生消极感受,这个代表着拒绝的”不“字,往往会使得我们和他人产生冲突和矛盾,当我们愿意给到对方注意力去倾听他们说出的“不”字背后的真实需求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并不是针对我们,而是因为对方有自己的需求需要被满足,当我们通过倾听去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时,爱也会在我们的心中流动,因为同样我们也具备自打天赋之一的良知,良知会升起慈悲心,当我们看到对方也有因为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消极感受的时候,我们的反应可能就会是如何去支持和帮助到对方,而不是胡乱猜测对方的拒绝是对自己的攻击。
我们做了什么,我们只是转换了一下思维方式而已!
倾听,有利于面对对方的“沉默”
有时候,面对沉默我们会不安,甚至愤怒,于是种种念头就会升起,我们可能会多疑的去胡乱猜测,然而如果我们懂得去倾听对方的沉默,也许也是一种无助,对方当下没有能力用言语回应我们,所以沉默并不代表着攻击和不满,也许只是因为能力不足而已。此时的倾听,就是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觉察从刺激到回应之间的那个距离,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事情朝着我们的长期目标去推进和发展。
例如我们是和孩子沟通,孩子因为表达力有限,选择沉默,我们会有着急,愤怒等消极感受出来,这很正常,但如果从刺激到回应之间的距离,我们思考的是长期目标需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基础,那么我们就会有意识的选择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的语言和行为,而不是被本能驱使,说出一些伤害对方的话,损害了我们的长期目标。
倾听,是一种有魔力的沟通方式!
虽然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太着急要表达,但一个真正想改变的人,就一定能改变!
相信自己,相信人类的四大天赋!
加油!
就到这里,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